就像我们现在的遭遇一样,越军迫击炮冲着我军山顶阵地打得欢,而我军却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压制。
我不得不承认越军这一招十分明智。
这些重型迫击炮原本是分散在扣林山各个方向的,它们的任务原本是为了前沿八个阵地提供火力掩护。
但是主峰被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之后,越军就意识到要想保住前沿阵地,关键就在于能否把主峰抢回来,于是当机立断就把一个重迫团都拉到了我们所驻守的主峰脚下。
这场炮轰足足进行了二十几分钟,炮火终于停下来的时候我就有些气急败坏的问着赵敬平:“我们的迫炮部队呢?为什么不压制?”
“营长!”赵敬平有些无奈的回答道:“我军迫击炮大多是轻型迫击炮,这些迫击炮能打到主峰这样的高度就不错了,更不用说压制越军的重迫部队!”
闻言我不由暗骂了声:想不到这越鬼子还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
如此一来,只怕也就意味着这往后的战事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顺利了。
正文 第三十四章 人海战术
越军的重型迫击炮轰炸过后,仅仅只是沉默了几分钟,紧接着又是一阵铺天盖地的炮火。
这时越鬼子玩的一种心理战术……众所周知重型迫击炮对工事的破坏性是超常的,就像刚才那一阵子长达二十余分钟的轰炸就将我军的战壕工事给炸得一片狼籍,有些部位的战壕甚至整个都被炸没了。
不过好在我军战士在避炮方面都相当有经验,这也是我们强化训练的科目之一,也就是他们避炮并非单纯的掩藏在战壕里不动,而是时刻注意着炮弹的啸声并从这啸声中判断是否有危险,一旦觉得这啸声不对那就用不想了,马上通过战壕转移到其它的位置。
因为特工连的战士倒是没有多大的伤亡,一营的战士则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而不可避免的又增加了一些伤亡。不过话说回来了,一营的战士这时体力还没有恢复,而且还有许多伤员,就算他们有过这方面的训练只怕也没法做这样的规避动作。
至于越军为什么要停上几分钟再来一通炮火嘛,则是因为越军以为在炮火停上几分钟之后我军就该以为炮轰已经结束了,就该放心的钻出来修筑工事了,这时如果再来一通炮火那就肯定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而取得更大的战果。
事实也的确像越军想像的那样,我们的确也没想到越鬼子会玩这一招,再加上一直以来我们也知道越军在后勤补给方面不是很给力,于是就觉得越军在这二十多分钟的炮轰之后也就差不多了。没想到这一回越军的炮火准备要比我们想像的要充分得多。
然而越军如果以为这样就能使我军伤亡惨重的话那就太看不起我们特工连了……一听到炮弹的呼啸声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越军新一轮的轰炸又要开始了,于是再次在战壕与掩体内趴好。
与上一回不同的是,这次打上来不仅仅是重型迫击炮的炮弹,还有远程火炮的炮弹。这很容易就那不一样的炮弹呼啸声听出来。
当然,这些远程火炮的目标并不是山顶阵地,就像之前所说的,远程火炮很难打中像山顶阵地这样的位置。
让我觉得有些意外的是远程火炮的目标是主峰的南面也就是越军的正斜面……那里并没有我军的部队。他们往那里猛砸炮弹做什么?!
下一秒我很快就明白了。他们这是为步兵朝主峰冲击做准备。
话说主峰南面虽然没有我军部队布署,但也毫无掩体可言。越军根本就没想到他们会在这种情况丢掉主峰,所以南面靠近主峰这一段几乎就没有工事,这也就意味着越军步兵在对主峰发起冲锋时无险可依。
但如果在这段无险可依的路上砸出一个个弹坑那就不一样了,那些弹坑就可以为越军冲锋的部队提供掩护。
我猜的果然没错。这通炮火持续了十几分钟,炮火还没完全停下来就听到位于棱线位置的观察员朝我们大喊:“鬼子上来了!”
我带着警卫员沿着已经残破不堪的战壕跑到南面一看,果然就有一大片越军端着ak47朝主峰摸上来,人数大慨有一个加强连,正如我刚才所猜想的那样,他们正是依靠着弹坑为掩护朝主峰逐层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甚至还有些越军用工兵锹对弹坑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使其成为更适合藏身的掩体。
这一点倒是相当明智的,改造之后其余的越军也可以用嘛,而且因为这段斜面坡度较陡,我军很难对这些简易工事造成破坏。也就是这些改造后的工事利用率相当高。
“这边也有鬼子!”接着北面的观察员也向我们报告了敌情。
当然,北面的越军人数并不多。我相信北面的这支越军是负责包围一营的那支军队,他们是着了我们“声东击西”之计部署在北面,在发现中计之后才一路尾随着一营的战士追上了主峰。
只不过他们这一路走得似乎并不顺畅,从他们那焦头烂额和到处都是扎着绷带的伤员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在我军炮兵及直升机的打击伤亡可不小。
对于北面的这些越军我基本没怎么把他们放在心上,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强弩之末,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北面相对于我军来说是正斜面,我军炮火随时都可以对那方面的越军实施炮火覆盖。
事实上,越军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们在北面的阵形布得很分散,分散可以减少被炮火覆盖后的伤亡,但同时也意味着对主峰单位面积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