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1860圆明园大劫难阅读理解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在9月21日决胜八里桥至10月5日出师北京,两周时间业已过去。的确,这一期间,联军将领们正好充分用来调兵谴将,扩充给养;但是,这使随后的事态有所迟误。

八里桥获胜后,格兰特本该乘清兵士气低落,下令追击,强行进军北京,他是否显得过于谨慎,以至谨慎得有罪?如此行动救得了人质的命吗?他身边一个年轻军官这样问道。因对司令官等待时机的做法灰心失望,他曾希望两位副手拿皮耳和米启尔少将能取代格兰特将军任英军主帅。

第十四章 北京啊!北京!(5)

海军上校巴吕当时也认为,直接向北京挺进,比外交行动更为有效。对进军暂停和将帅过于审慎,葛罗男爵最先表示遗憾。10月3日在八里桥营地致书图韦奈尔外交大臣,他这样写道:

“若弹药像期待的那样明天运到,那我们就可向北京进发。而出于对中国政府表示诚意,我们好多次不得不掩饰自己无能为力。如果9月21日,僧格林沁败走的第二天,我们能从我写信的营地继续挺进北京,一切早就在今日完成了。我现在所担心的是,北京将变成一座空城。而最害怕被扣在京城的人质惨遭不测”。

完全和葛罗一样,英法联军上下,无不对人质的命运忧心忡忡。

至于中国首都北京在望,英法官兵欣喜若狂的表现,一些随军记实作者曾有生动的描写。

法军主帅孟托邦惊叹地写道:“北京这座都市,以其何等高大的城墙和方正的城楼,首次印入我们的眼帘。大家离那儿不过两千米而已。可以说,激动心情难以言状。一见这座古城顿时所流露的那种感觉,犹如儿时童话故事留在记忆里的一样,如今竟变成了现实”。

埃里松初次看见北京的城墙,就大发诗兴地赞道:“北京,神奇而广袤之城!北京,曾在我们欧洲人的梦里显得何其之遥远。当说起要到遥远的北京去,就像说要上月球那样”。

凯鲁莱不只是感叹,更庆幸是时势把他们带到中华帝国京城门前。他说道:“令人神往之都,建筑名胜一一渐现,起码很少有欧洲人深入进去。北京啊!北京!一见这座陌生而宏伟的京城,所有人便从心底里发出这一惊叫声。远离亲爱的祖国八个月来,我们已多么熟悉胜利进入城内的主张。以前这些城墙常为中国自己人侵犯,但蛮夷却不可来犯。这种信念已在我们身上形成,而且何其强烈;谁都以为在天津签约已经到头了,而去北京简直是不可想象!”

所有随军记实作者都记叙他们首次发现北京的激动心情,但找不出合适的辞藻来描写他们对这座浩大城市的印象;尤其是城墙与城楼和房屋以及奇特的大建筑物融于一体的壮观视野,他们更难作恰如其分的比喻。

如阿尔芒医生在描绘那些牌楼式建筑物,就比作巴黎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眺望“那落日霞光映照下的广阔绚丽景象,只见一个舞台似的背景:‘完全像古尼尼夫或巴比伦那样的版画或剧场的华丽布景’”。

巴赞库男爵则对北京城有着更细腻的描绘:“首先,大家的目光环视着那长长的城墙及各道城门上重迭似站立的卫兵队。近处可见那些人造山丘和五大城楼。稍远之处便是皇宫,中间耸立着风格独特的白塔;周围环绕着各式风格的建筑,琉璃瓦在阳光下分外辉灿”。初看上去,可以感到满汉城区分得很清楚,有皇宫区、军营区、居民及商业区等”。

内格罗尼中尉也想妙笔生辉,写道:“这座浩瀚广袤的皇城,神秘神圣的天子之城,首次让欧洲人尽收眼底,惊叹不已。在这座比巴比伦更辉煌的古城,惟有那些奇迹般的纪念建筑,比已高宽的城桓还高。而在京城中央,可见那巍峨的山丘掩映着金碧辉煌的宫殿,俯视着皇城、满人城和汉民城三位一体的大都会”。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十五章 抢夺圆明园(1)

10月6日

和前一天一样,天刚亮,英法军队又出发了。这种行军多少有点儿盲目,狭窄的道路坑坑洼洼。为了加快速度,联军决定分四路纵队前进。最右边是英军步兵,紧挨着的一列是巴特尔准将指挥的骑兵;左边是法国将军兼总指挥冉曼率领的法军步兵,最左侧是柯利诺的纵队。

走了两个小时,英国人就在一座土丘前停下吃早餐,吃的永远是那老一套食物。此前,大概一万多鞑靼马步刚从这里撤走。上午九点来钟,俘虏了一小队清兵,马上审问。俘虏们说,那些蒙古马队已撤到北京西北二十多里地的一个村庄,就在皇帝的夏宫圆明园附近。于是,格兰特和孟托邦决定消灭这支清军。

这样,法军和英军就向圆明园挺进!两军决定在那里会合。

十点半,英军先出发了。士兵们顶着烈日,小心翼翼地向前推进。他们走的是小路,两旁有些民宅和一片片坟丘。一路上都是盘缠交错的树木,简直就是个大迷宫!下午两点,法军抓了个农民,让他在前面给部队带路。在中国战场上,最难以置信的一个插曲,就在这里发生了。这是后来引发许多疑问的一件事,英国人最常提出一些居心叵测的疑问。因而,英国人后来是迷路了!

格兰特将军和他的部队可能走得太偏左,一下子插到了北京东门城下。与此同时,法军以扇形队列前进,不知是在左边还是在右边,总之超过英军。与英军的联系也中断了。下午4时许,巴特尔准将率领的骑兵与主力部队也失去联系,遇到正在行进的法国军队;后者也不清楚走的是什么方向。最后,法军不期而走到一座非常漂亮的桥上。

法国人就在夏宫圆明园的正面。时间是晚上七点钟左右。

而英军大部队不见了!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不过,巴特尔及其骑兵仍在。他问孟托邦将军,格兰特将军及部下可能会在何处。孟将军回答说,他巴特尔应该更清楚英军在那儿!

格兰特将军迷了路,或者可能迷路了,这个问题使当时英国记实作者们大费笔墨。至今,英国历史学家们对此仍很敏感。在其《回忆录》(1875年由诺利斯上尉发表)中,格兰特拒不承认他迷了路。他只说在行进中,法国人失去了英国人的行踪;于是,法军自己决定朝圆明园方向行进……。换句话说,是法军与英军失去了联系!而英国人则在想,究竟法国人是故意悄悄离开而单独去圆明园,还是偶然走到那里。卡罗尔·麻伦戏称,双方都认为对方迷了路……。

对于这个事件,尊敬的姆吉神甫有一大堆的疑问:“当我们向北京进发时,勇敢的法国盟军已经穿越我们的后方,向圆明园挺进……。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们怎么会找不到盟军,或者说盟军找不到我们?随你怎么说都行。我军怎么会找不到自己的骑兵旅,或者说骑兵旅怎么会找不到大部队?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很令人懊恼的”。姆吉对这一“怪事”感到费解,后来再次提及责任问题;也就是说,在这场战役中,英法两军只有一次不在一起,而竟然恰好发生在向圆明园行进之时……。

其实,这纯系撒克逊人的一场争论!只是英国人忘记了他们与法国人约定会师的地点应是圆明园。诺利斯也证实,会师地点确实是在圆明园。

然而,英军已经疲惫不堪,且天色已晚。格兰特将军便下令在那个供奉孔子的漂亮古庙附近宿营。该庙位于北京西北郊,离喇嘛寺不远,他和额尔金爵士都住进去。格兰特一直在寻找法军,但都没找到。他以为法军在他的左翼,或是跟在他的后面。天完全黑下来,他就让燃起篝火,向盟军和英军骑兵队指明他所在的位置。

而法军上下,对到达圆明园倍感兴奋。

一条铺花岗岩石板、修整得十分漂亮的宽阔大道,穿过海淀村,直达圆明园。海淀很富裕,一看住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