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崩溃书籍 > 南海公司幻术(第1页)

南海公司幻术(第1页)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业与工业恶劣关系的历史。

盛极必衰,世界性强国的规律也一样,除了新人超强的“毁灭性创新能力”,前任霸主的自我陶醉也要对自己的命运负责,大英帝国的命运就是如此。

英国经济走下坡路伴随着金融模式的衰落而开始。与其他工业国家不同,英国的金融部门的规模相当大,而且在整个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威尔·赫顿认为,英国金融业缺乏对国内工业的长期资本投资是经济衰落的主要原因。他说:“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金融业与工业恶劣关系的历史。”

资本的特征是追求收益,资本会衡量风险,但是,如果收益足够大,风险便可以对冲。对资本来说,不仅仅实体企业能带来收益,金融自己玩金融也能带来收益,而且这门生意更快、更高、更强。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对短期回报的看重远远优于长期回报,忽略工业部门的长期投资也就不足为怪了。

与严谨的工业工艺相比,金融更具备浪漫主义气质,而浪漫有时又是不可靠的。当时的英国就是这样,工业革命到达鼎盛之前,1720年英国曾发生过一场金融危机——南海公司泡沫危机,差点把刚刚兴起的工业革命扼杀于无形,就连伟大的牛顿都慨叹“我能计算天体的运行轨迹,却不能理解人类的疯狂”。

1711年,一个叫哈利·耶尔的商人成立了南海公司,南海就是今天的秘鲁和墨西哥湾。南海公司的营业范围是承担王室60万英镑的债务,作为报答,耶尔获得了南海贸易垄断权,英国政府永久性赋予该公司酒、醋、印度货、缫丝、烟草、鲸鳍的免税权。而且,在成立之初,南海公司已经取得了西班牙王室南大西洋领域贸易专营权。

南海,尽人皆知,蕴藏着数不尽的金银(假的),而且,西班牙已承诺放弃当地四个港口的征税权(也是假的)。

经理英国国库,具有英国、西班牙两个国家的贸易专营权!这些概念比今天的大盘蓝筹、垄断央企毫不逊色,在某种程度上,南海公司是当时英国的中央银行,这可是接手王室债务的公司,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上市了!

实际情况是,英国商船要向西班牙交纳25%的利润,其余75%加征5%的税。唯一免税的商品,是奴隶,但只能运往墨西哥、秘鲁或智利。

1720年1月,英国议院开始讨论如何偿还国债,共涉及3000万英镑。此时,南海公司为了独自承揽国债,提出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国债利率降为4%。当最强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此时英格兰银行还不算是中央银行,只是众多为王室服务的金融机构之一)放弃国债竞标时,伦敦亢奋了:南海公司股价仅用一天时间就从130镑上升到300镑。

让一个公司承担所有国债,搞不好是要出事情的,议院用了两个月时间讨论是否接受南海公司的提案。这两个月向大家说明了一个道理:证券市场的故事,只有更离谱,没有最离谱。

耶尔对南海公司的董事们说,西班牙将允许南海公司在所有殖民地自由贸易;南海的丰富矿藏将使英国金银与土同价;墨西哥将把全部金矿用来购买英国的棉花和羊毛,而南海公司将承揽所有贸易;南海公司可以不向任何外国政府缴纳关税……

以上种种,都是假的。

4月7日,议会通过法案,确定南海公司为政府国债唯一承销商。5天后,也就是12号,南海公司董事会按照3倍溢价增发100万股,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当日,认购价在黑市上就翻了一倍。接着,董事会又以4倍溢价发行了第2个100万股,几个小时之内被认购一空。

1720年1月1日伦敦股票指数只有190点,到了7月份突破了750点,半年之内翻了三番。

推动伦敦市场指数狂飙的,除了南海公司之外,还有一系列皮包公司。它们有的说能造永动机,有的说能改变孩子命运,有的说能从水银中提取银……有一家公司居然叫作“经营和承揽巨大好处,但没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

恰恰是南海公司想打破这种泡沫。跟那些皮包公司相比,南海公司毕竟还算有理想的,尽管是大忽悠的理想。

南海公司将这些皮包公司送上了法庭,罪名是“未经许可擅自发行股票”。法院判决南海公司胜诉,并由此炮制了《泡沫法案》。

1720年7月12日,英国政府宣布禁止104家公司的股票交易,任何敢交易这些公司股票的经纪人都将被处以500英镑的罚款。

很多人说,在市场狂泻中,南海公司倒闭了,非也,在市场狂泻过程中,南海公司依然健在,而且它的股价依然坚挺。

只是,在低迷的市场中,别说是神话,真实的故事都未必能激起投资者的激情,此时,人们会怀疑一切!

9月份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南海公司股价始终在700英镑徘徊,距离高位890英镑已经跌去了22%。尽管南海公司董事会出面回购,但仍旧没有止住跌势。此后,股价一路下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