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崩溃书籍 > 南海公司幻术(第2页)

南海公司幻术(第2页)

9月12日,南海公司走出了一步错棋——向英格兰银行求助。耶尔的原意是借助英格兰银行的声誉挽回市场跌势,至于英格兰银行是否注资,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

只要投资者不再潮水般抛售手中的股票,他是有能力稳定股价的(最后,你才会发现,他是如何获得这种能力的)。

江湖开始流传一条消息,英格兰银行已经同意向南海公司的证券斥资600万……当日,股价应声而起,反弹至670镑。不过,耶尔仅高兴了几个小时。

南海公司是英格兰银行国债承销中最大的对手,英格兰银行正虎视眈眈盯着南海公司的国债承销权。

当天下午,英格兰银行发表声明,称自己不会救助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股价马上又回落到580镑,次日又落至570镑,随后逐渐滑向400镑。

英格兰银行认为,仅有声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9月22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将以市场价的15%回收南海公司发行的债券;接着,9月28日,英格兰银行声称自己已经无法按协议价格收购。

9月29日,南海公司崩溃了,股价灾难性跌破了120英镑。

其实,英格兰银行的忽悠与耶尔异曲同工,一个在呼唤市场信心,一个在击溃市场信心。现在,英格兰银行胜利了,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都认为,南海公司破产已经是迟早的事情。

最精彩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英国政府担心泡沫会引发经济崩溃,开始调查南海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南海公司的实际情况震惊了所有的人:南海公司对泡沫崩溃早有预见,从一开始就要求分期付款购买公司股票的人必须提供一定价值的其他证券或不动产做抵押。

1720年年底,当泡沫彻底破灭时,南海公司的总净值仍为3780万英镑,董事会成员总资产竟然高达2401万英镑!

更可恨的是,理论上,南海公司的这种做法并不违法,他们的资产居然是合法的。

只要有证券市场存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只是故事的主角不断变换。故事本身没有错误,那何尝不是人类的梦想?

金融革命从支持实体经济转向自我循环,这是工业革命乃至英国的命运转折点,金融学先贤们已经对此有了很多论述。

——英厄姆在他颇具影响的《资本主义分裂了吗:英国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与工业》一书中认为,伦敦金融城实行金融垄断后,注重短期回报,轻视新的资本投资,导致了制造业的衰落。对于英国金融机构来说,短期投资回报快的项目更值得青睐,到了工业革命后期,他们无法在国内寻找到足够多的资金出路时,开始将视野投向国际市场。

——格申克龙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指出,英国经济的“大迸发”主要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时从早几个世纪的贸易、现代化的农业和后来的工业化本身积累的资本已“排除了为工业提供长期资本而发展银行的压力”,“银行只需积累和利用资本,不需要创造”。

——柯林斯在《冲突社会学》中补充说,英国资本主义实行的金融体系寡头统治,银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占有稀缺资源的数量和提高自己的主观地位,由于财富、权力及其他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引起冲突,导致发展的不平衡,“满足不了经济的长期投资需要”。

——更重要的是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是一对天然的死敌,尽管金融监管肯定落后于金融创新,但金融监管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代表着官方势力,不管你是银行、券商还是保险,想玩死你是分分钟的事。所以,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学术的名字叫“监管过度”,监管部门从来都是如此,开始不闻不问,等到金融创新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时候就会跳出来——反正我管不了,干脆我就一刀切,管你有用无用一律不得出现!在金融市场方面,由于从一开始的零监管到后面的矫枉过正,这使英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英国,股票交易从1555年左右就开始了,由于1720年的“南海股票泡沫”事件导致金融市场混乱,英国议会迅速出台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限制公司股票的上市。该法案对于上市公司的要求过于严格,以至于英国的股票市场一直停滞不前。这一停,就是130余年。直到1850年以后,英国股市才开始复苏。

但是,就是在这段时间,大西洋彼岸的新大陆美国已经兴起了投资银行,J。P。摩根等人已经开始并购全世界。

英国就这么错失了成为资本主义金融中心的良机,给了美国后来居上的机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