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DL公司中,表面上迈因纳是总裁,奥茨为副总裁。埃利森没出面,但他的股份却占60%,其余两人各占20%。当他们完成这个项目后,赚到了第一桶金230万美元。不久SDL公司正式对外挂牌营业,埃利森也露出了他的董事长真面目。
在这个项目中,埃利森说他两头兼顾了,并没有坑害精密仪器公司。下一步怎么走?埃利森和迈因纳、奥茨商量,他们觉得小公司要发展只有背靠“大树”才行。
当时在计算机行业的“大树”,IBM是首屈一指的。这个计算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占领了大型计算机的大部分市场,很多软件公司都是围绕IBM的各种型号计算机来开发软件的。SDL也想背靠IBM这个龙头老大来求发展。
如何才能攀上这棵大树呢?埃利森他们发现了一篇发表在《数据库系统学报》上的论文《R系统:数据库管理的关系式方法》,该论文的作者就是IBM的R系统小组的科学家。R系统小组当时没有对这项成果保密,而以论文的形式公布出来。
埃利森等人如获至宝,他们认为既然你公开了论文及成果,利用你的成果也就不算剽窃!三人一致同意把目标锁定在研究开发基于R系统的关系数据库系统,采用R系统小组的研究成果SQL语言系统来编制软件,这样就可以与IBM发展关系。
埃利森他们借助别人多年的研究成果,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就把第一版的数据库系统软件推出来了,该软件取名叫Oracle,一上市就大受IBM用户的欢迎。由于Oracle产品在市场名气很大,为了扩大公司的知名度,后来埃利森干脆将“软件开发实验室有限公司”改名为Oracle公司,这就是后来硅谷有名的甲骨文公司。
在甲骨文公司效益最好的时期,埃利森、迈因纳等人日进斗金,早已成为超级富豪。从1997年至2000年,埃利森连续4年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精英之一。回过头来看,他们倚靠IBM这棵大树上谋求大发展的决策是多少英明!
结交名人之心大部分人都有,谁不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跻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了。
翻开历史史册,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的。他们大多数总是先隐蔽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他的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他的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
著名记者吴小莉之所以成名的原因,与她善于走在领袖身边有直接的关系。
或许,很多人都记得,1998年3月19日,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熔基总理首开先河地点到了吴小莉的名字:“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两会”期间的轶事,使吴小莉顿时成为传媒界引人注目的明星,也是她的提问,使朱总理留下了激昂的宣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吴小莉知名度的提高,吴小莉主持的节目(小莉看时事)也成为凤凰卫视台的名牌节目。内地的传媒朋友对小莉说:“在中国电视圈里,只有文艺类主持人容易成名,很少新闻类主持人成为明星,你算是特例。”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朋友也笑说:“小莉,你不知道你对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冲击有多大,许多人加快了语速,剪短了头发。”
1998年年底,吴小莉和其他传媒界朋一起采访领袖双边会。在吉隆坡她又一次成为传媒的宠儿,因为江泽民主席也点了吴小莉的名。11月15日,当江主席步入会场,听说有香港媒体时,一眼就看见了她,笑说:“吴小莉,吴小莉,现在成了有名人物了。”吴小莉激动地说:“谢谢主席!”
借权贵名流为自己所用,只是借光的常见形式,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借光的范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是可以“借光”的呢?
你可以巧借名人,如在交谈中常出现的一些身份最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巧借闻名地点,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这也可以作为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巧借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词作画,请专家教授为你著的书作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等。这些做法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其实这是一些人“敢为天下先”的眼光,是人的正当追求,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成为被社会所承认的成名方式之一。
由此可见,一个有声望的人即使是平淡的一个字送给了你,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地给予的赞美更有威力。
老经验:
巧借他人的力量和威名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一种韬略。
一个有声望的人即使是平淡的一个字送给了你,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地给予的赞美更有威力。
○一分钱没有也能把生意做大
做官要有靠山,做生意也要寻找自己的靠山。对于生意人来说,贵人就是一座稳固的靠山。有贵人相助,可以使你生意兴隆、事业发达,甚至可以使你扶摇直上、飞黄腾达。
商业上的成败是由细节决定的,很多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明知道过了这一关后,可以挣大把大把的钱,但往往就在这一关口上卡住了,这个时候如有贵人相助,接下来就是一帆风顺了。女强人张海丽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命运之神对于张海丽来说,应该是非常偏爱的。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她便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一所大学经济系。出来工作后没几年,她又一次搏击,考入母校经济专业读研究生,前景对她来说可谓一片光明。没想到,研究生毕业时,张海丽却主动放弃到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的机会,主动请缨来到西南一家大型制药厂工作。
张海丽是个有主见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到基层去,可以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干一番事业的理想。由于张海丽的“反向流动”受到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上班的第二个月,她就被任命为该制药厂的企管科副科长。踌躇满志的张海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她决心干出一番业绩来。
张海丽发现人浮于事现象特别严重,便提出了一系列整改方案,她一下子把科室人员从50人精简到23人。这一减不打紧,那些被减下的人员四处告状,有些人甚至向法院起诉她违反国家劳动法。迫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压力,1990年1月初,厂里撤了张海丽企管科副科长的职务。从此张海丽成了闲人,每月也只能领到40%的工资。半年的“闲人”生活下来,她再也受不了啦,她拎了两箱清凉油南下广州,在一家私营企业里找到一份企划工作。在这家私营企业,她干得并不如意,不久也辞职了。
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张海丽在反复思索下一步该怎么走。她打定主意,自己独立创业!经过半年的准备后,她从药厂批发了两箱清凉油,第一次踏上了征战东南亚市场的路程,来到了久负盛名的花园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有张海丽的亲戚,亲戚为张海丽联系了一家华侨开办的中药商行,对方看了样品后,要拿去检验,等检验完后再决定进不进货。张海丽知道这次进不进货对于自己的事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因为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印尼相邻,这一带有不少华侨开发的相近药品,如新加坡颜氏家族的“白花油”、印尼胡氏家族的“万金油”等,他们的产品都很好,这一个行当里竞争十分激烈。
贵人出现在张海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那位开中药商行的华侨成了张海丽的贵人。检验合格后他要了50万盒清凉油。当时张海丽以为自己听错了,一连问了三遍:“多少?”最终确认为50万盒后,一向坚强的她也激动得哭了。
清凉油生意令张海丽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巨大潜力,她决定以东南亚市场为目标,开展自己的业务。于是她又一次来到东南亚。在印尼雅加达,一位华人医生请张海丽参加一个生日舞会。在这次宴会上,她结识了被当地华侨称为“丝绸陈”的陈约翰先生,便虚心向他请教经商之道。他的指点,使张海丽大大受益。
第二天,陈先生专门为张海丽请来四位当地有名的药商,让他们联合向张海丽订了一个货柜的清凉油。张海丽的清凉油比台湾、香港地区的更便宜,在价格上占有绝对优势,陈先生建议她打人平民阶层。4位药商订的这个货柜清凉油,奠定了张海丽日后发展的基础,也成了她走向成功的转折。
此后,张海丽专心做清凉油生意,走薄利多销的道路。她拎着笔记本电脑遍访东南亚知名的中医,请他们为现有的清凉油“会诊”。在听取他们的意见之后,她请了两名国际知名的香型配料大师,针对清凉油中天然薄荷香占主要成份这一工作“缺陷”,进行了多香型品种的改造。同时,在国内制药厂投人大量资金,·组织科研人员配制新型清凉油。
如今张海丽已从20多家制药厂配齐了34个品种的清凉油,把单一的清凉油变得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爱好者的需求。有了好产品,她来到印尼,在这个清凉油最大的集散地推销自己的产品。她跑遍了印尼的20多个岛屿,极力宣传自己的产品,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丽取得了成功!她不断收到要货的传真,销售额直线上升。1999年,她的公司在东南亚各国首都的黄金商业地段,设立了自己的清凉油销售公司,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销售网络。别看她只销售小小的清凉油,每年可实现数百万的利润。
贵人在关键时刻的相助,成就了张海丽,使她从一个弱女子变成了女强人。贵人是我们开拓事业、创造未来不可或缺的力量。有贵人做靠山,可以为你增添无限信心。在商场上纵横,有贵人相助,不仅能够帮你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提高你的知名度,为你的一生增添无穷的魅力。
老经验:
“借鸡生蛋”、“借巢育鸟”,可以让自己白手起家,改变命运。
“借”,确实是起步阶段的一种良策。“借”能使你在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开创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