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世界历史必知100事 > 第5章 印度河文明(第1页)

第5章 印度河文明(第1页)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充满了东方魅力。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制定了完善的社会制度,创作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和精美的绘画与雕塑,建造了大量的佛塔和神庙。这些不仅成为古印度的民族瑰宝,也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历史风云人物

胜利之王——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是古代埃及第18王朝的第5位国王。他是图特摩斯二世王妃伊西丝所生,少年时代,曾在卡尔纳克的阿蒙神庙做过小僧侣。

小图特摩斯三世受到了一个国王应该受到的教育,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未来的统帅和真正的战士,他与军队的将士们生活在一起,参加一切艰苦的军事训练,他尤其热爱射箭和骑马,掌握了精湛的马术和箭术。这培养出他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性格,成为他以后执政时征战不断获得成功的条件。

图特摩斯成年之后,他被任命为统帅,远征过努比亚。公元前1482年,哈特舍普苏特突然死亡,叙利亚人趁女王之死,企图脱离埃及的统治,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刚起事,便被22岁的图特摩斯三世彻底击败了。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未死之前,早就料到叙利亚人的不稳,并作好了战争的准备。在军队的支持下,图特摩斯三世仅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安定了国内局势,随后率领他的军队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进军。图特摩斯三世第一次远征的战役发生在巴勒斯坦的美吉多附近。

以后图特摩斯三世又进行了14次远征,屡战屡胜,连奏凯歌,使埃及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的霸主。在最初几次的远征中,他率军袭击占领了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沿海城市。在第6次远征时,他攻陷了卡叠石。在第8次东征时,他实现了饮马幼发拉底河的宿愿。

图特摩斯三世在执政的22年中,帝国疆域横跨亚非,疆域极盛时曾到达尼罗河的第四瀑布。他建立的庞大帝国在埃及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后来的任何一个埃及国王没能超出他的帝国范围。

在长达22年之久的对外征战中,图特摩斯三世的大军新到之处,破坏城镇乡村,屠杀人口,每次远征都要带回数以千计的牲畜和俘虏作为战利品。远征的胜利为埃及输入了无可估量的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奴隶,使埃及的奴隶制空前繁荣。

图特摩斯三世不但长于征战,而且长于统治国家和地区。他每征服一个地方,都要留精兵把守。对最重要的城区、地区,他必选择最贤能的人出任地方长官。有史以来,他第一个看出海洋权力的重要性。他为埃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靠着这支海军,埃及紧紧控制了地中海地区。

苦修者筏驮摩那

筏驮摩那于公元前599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与乔达摩·释加牟尼同生在一个地区,但是比后者早三十多年。事实上他俩的生平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筏驮摩那是一个酋长的次子,与乔达摩一样是在十分奢侈豪华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他30岁时,抛弃了万贯家产、妻室儿女(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儿)和舒适的环境,毅然去寻求精神真理和精神成果。

筏驮摩那当上了地位很低、磨难很深的巴湿伐那陀派修道士。他进行12年沉思反省,在所有这个期间忍受着极度的苦行和贫困。他经常禁食,分文皆无,甚至连一个喝水和乞讨用的小杯和小碟也丢弃了。”虽然他起初还保留一件外衣,但是过一阶段也把它丢掉了,一丝不挂地到处行走。他情愿让昆虫在他裸露的身上爬行,甚至当它们咬他时也不把它们抹去。即使在巡回圣人比在西方更普遍的印度,筏驮摩那也因其仪表和举止而常常遭受奚落、污辱和殴打,他毫无反抗地忍受着所有这一切的打击。

筏驮摩那经过12年苦修,成了“耆那”。所谓耆那,就是战胜情欲和解除精神束缚的人。“耆那”亦即“大雄”,意思是与情欲作战取胜的英雄。后来,筏驮摩那的徒弟则成了耆那。大雄死时72岁,被他的14万信徒尊为“二十四祖”。大雄提倡苦修,强调以身体的极苦获得精神的极乐。因农业耕作容易伤害虫蚁,所以耆那教禁止农业。大雄认为世界的万物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部分,也就是躯体与灵魂。灵魂结合什么样的躯体,在于他行善与作恶。他批评婆罗门教的杀生祭神仪式本身就是一种恶业。他认为最高的境界是脱离轮回,让灵魂脱离躯体,达到梵的极乐境界。耆那教除了否定婆罗门种姓制度外,还强调不杀生,奉持三宝(正知、正行,正信),守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财)。

释迦牟尼

乔达摩·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前485年)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逝,由姨母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的女儿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悉达多自幼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善射骑,博学多艺,也喜欢沉默思考。

悉达多29岁时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然而悉达多却决定放弃优越的生活,一心一意地去寻求真谛。他告别妻子和孩子,抛弃万贯家产,离开宫殿,成为一个苦行者。

悉达多的父亲无可奈何,只好派人跟随他。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极端的禁欲主义是达到真知的途径,因此悉达多和侍者们在恒河流域行脚六年,参访了许多宗教界的名师,研习他们的理论和方法,修炼最严格的苦行。然而他终于认识到,这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折磨自己的肉体只能使自己的头脑模糊不清,而不会使自己更接近真知。因此他恢复了正常饮食,抛弃了禁欲主义。

悉达多独自坐在尼连禅河边佛陀伽耶附近一棵菩提树下,努力探索人生问题。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战胜了种种烦恼魔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

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性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槃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时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则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孔雀雄主阿育王

阿育王也称无忧王,父亲是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

阿育王从小特别崇敬释迦牟尼,他常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的欲望,使人安分守已,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18岁时,阿育王便他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约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身染重病,朝中未立太子,为了夺取王位,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加入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传说阿育王曾经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获得了胜利,约公元前269年,阿育王举行了正式登基典礼。即位之初的阿育王沿着祖父的脚步前进,企图通过军事力量来扩大自己的领土。这时的他是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尤其是南征羯陵伽的战争,更是表现了他的极度残暴。

羯陵伽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海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是南印度的一个强国,约公元前262年,阿育王亲率大军大举进犯羯陵伽。羯陵伽虽然实力比较雄厚,但面对兵力物力数倍于己的孔雀王朝,终于败下阵来。有15万羯陵伽人被俘,不计其数的人被杀,血流成河。羯陵伽被征服后,由王室充任的总督统治,驻托萨利,至此孔雀王朝的领土又进一步扩大,整个南亚次大陆,除了南端以外,尽为其所有,变成了一个空前统一的庞大帝国。

在羯陵伽战争结束后,阿育王转变了原有的治国方针,放弃了一切侵略性的军事行动,并致力于政治稳定和发展经济文化。他采用佛教作为他的宗教哲学,不久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树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刊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对国家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发展农业和贸易,兴办医院,使孔雀王朝的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不过,孔雀王朝的统治依然是不巩固的,因为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独立性。阿育王死后,帝国便逐渐分裂。

二、重大历史事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