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师智慧语录 > 第四章 破解成功秘诀享受成功乐趣与成功大师学智慧(第1页)

第四章 破解成功秘诀享受成功乐趣与成功大师学智慧(第1页)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渴望着成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掌握了做事的方式方法,你就会做事轻松,事业有成。那么让我们穿越时空,聆听成功大师的教诲。

1.谨言慎行,防微杜渐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凡事不密则失成,不注意说话就会给自己的人生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中国早就有句老话,叫做“谨言慎行”。谨言慎行是一种功夫,也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可是真正能做到确实需要一定的修炼。谨言慎行就是话在嘴边留三分,想好了再说,不说有损他人的话,涉及矛盾是非的话一定要压在舌根,三思而后行。一般人讲话,要注意稍微有所顾忌,作为领导者,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他代表的是一个组织和一种权力,每个人都在注意着他的一言一行。

《韩非子》中有一章《七术》,说的是国君治国的七种统治手腕,其中一种叫“倒言反事”。就是说相反的话,做相反的事,以识别所怀疑的人。

三国时有个故事,作为“倒言反事”案例最为贴切。

魏明帝曹睿要讨伐蜀国,群臣反对。曹睿私下里征求刘晔的意见,刘晔向曹睿分析了伐蜀的意义他建议伐蜀,曹睿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可是当大臣们在私下里问及此事时,刘晔却拒不承认。这样一来,杨暨以欺君为名,告了刘晔一状。等到周围没人的时候,刘晔才向曹睿道出真相。他认为国家大事,应当做好保密工作,千万不可让外人知晓,所以他才以谎言搪塞了过去。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谋士陈轸与张仪同在秦惠王手下任职时,张仪向秦王中伤陈轸,说他向楚国提供国家机密,并准备投降叛国到楚国去。秦王于是把陈轸叫来,要他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说得清楚就没事,说不清楚则把脑袋留下。陈轸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楚王会用我吗?”接下来,陈轸向秦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楚人有两个妻子,另一个男人去勾引他的妻子。当这人去勾引年龄稍大的妻子时,遭到了痛骂,当这人去勾引年轻一点的妻子时,却获得了成功。不久,这两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当有人问那个男人要娶哪个女人做妻子时,那个男人却说要娶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因为他认为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个年轻一点的,既然可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不也同样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讲完这个故事后,陈轸对秦王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不就像那个年轻一点的妻子吗?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秦主觉得陈轸的说法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陈轸,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

可见,古人早就对“谨言慎行”的概念有了很深的理解。近代傅玄《口铭》中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古兵法中也有“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

言语能伤人亦能害己。说话不加小心,不管哪些是该说的,哪些是不该说的,不管会不会得罪人,肚子里不仔细掂量,一句话说出口,就很可能会招惹是非,引起争端和麻烦,甚至会殃及到自己的性命。所以,平时说话要学会紧睁眼慢张口,谨慎从事,尽量少得罪人和不得罪人,才能与身边的人愉快地相处。“只要有耐心,火到猪头烂。”这说明.一个人说话,不是看说得多少,而是要看说话的份量。做事情切忌

忙中出乱,讲话也是如此,不该说的不要说,千万不要着急,看准时机,该说再说也不晚。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寒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们儿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份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有位朱元璋的少时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风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们俩一块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朱元璋听到这里,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们儿杀了。

“谨言慎行,”,这是官场的一条规矩。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有过多么不光彩的经历,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就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仁兄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瘴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可见,权贵显宦喜欢涂脂抹粉,自然有人大拍其马。但若有人不知趣,揭其老底,轻则丢官,重则丢命。不仅是皇帝的隐私和不光彩历史谈不得,自己上司和同事的过去(除非是“等年勇”的故事)也尽量不要提及,以免触及其忌讳,给对方带来忌恨,给自己带来隐患。在官场上,领导就更爱自己的面子了,因为他比别人权势大,自然面子比下属值钱。下属对领导的态度,是用来考验下属对自己忠诚度的“硬指标”。为了避免触及别人不愉快的“隐私”,在社交场合中,少说多听是一条永恒的守则。侃侃而谈不见得给自己增添光彩,更不能说明自己有学问,相反却会带来言而不宴、卖弄自己的恶名。自己的脑袋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说话一定要经过思考,这样才能长久地站稳脚跟。

2.立大志者可立世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古人对于立志,非常强调和崇尚,认为人一生必须要立定志向。管理学有个观点:目标越明确效率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志向使人生更加有效率,更有意义。有了方向,而且朝着这个方向不停努力,也可以使生命的每一天都更有成就感。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万军马中夺敌帅首级如探囊取物,这是“三军可夺帅也。”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投降将军。”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士杀而不可辱。

一个人,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都是“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英雄表现。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公元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他毅然临危受命,但是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严重的挫折,最后他被敌人活捉,在监狱里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正气歌》。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写下《过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文天祥明确遵循“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思想,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只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这就是他的“为人之志”。

孙权年未满二十岁即继承父兄基业争雄江东,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尽管他对阵的是拥有“卧龙”诸葛孔明、五虎上将的刘备,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敢于去拚,敢于去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牢记少年时的志向:“须知少曰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就是他贯彻一生的“志”,他追求的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最终使得一代枭雄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所以说,成大事者,需先立大志。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被意志、理想决定和支配。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有了高远的意志,就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有了高远的志向,把国家的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就能忍住诱惑,廉洁奉公,坚守志向,无欲则刚。正所谓: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守志就是必须坚持对所立之志的一贯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志,要持之以恒。守志虽然重要,但立志是守志的前提,是守志的基础。让我们遵照先贤们的警言,欲成大事,先立大志,立志守志,方能成大事!

3.处世若水,水到渠成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如水。水没有一种固定的形状,因而能因物赋形。无论多小的缝隙,水都能钻过去;无论遇到多么不规则的石头,水都能绕过去;无论多么混浊或清澈,水都照样可以生存。

作为人类,我们更应该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那些深通权谋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俊杰,是因为向水一样,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能曲则曲,能伸则伸,就象《鬼谷子》中所说的:“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明白应变,屈伸自如”,是在时机不到时伺机待时,不贸然行动,等到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才把握时机猛然出击,一战而胜。能曲能伸是判断形势和力量,以便能找到弃弱取强的关键。

“明白应变,屈伸自如”,是在狭小的空间里,能最大限度地曲下身来保护自己,在发展的机会来临,前景广阔的时候,又能最大限度地挥洒自己的智能与才干。

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是布衣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两个人争到旗鼓相当的时候,都想把韩信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因为韩信是个军事奇才,谁要是能把韩信拉过来,势均力敌的战势将发生倾斜,优势将倒向韩信所在的一方。

最后刘邦派人成功地说服了韩信,在韩信的帮助下,刘邦在垓下困住项羽,项羽四面楚歌,走投无路,刎颈自杀。刘邦借助韩信一统天下,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位极人臣。

牐犎欢这个封王封侯的韩信却曾忍受胯下之辱。

在韩信还在老家务农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下三烂”的挑衅——要么从他胯下钻过,否则就把他杀了。听了这话,韩信很生气,也很无奈。然而,他遏制了怒火,一头从那人的裆下钻过。结果,轻则避免几年的牢狱之灾,重则免得赔上自己的一条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