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里是走亲戚的好日子。奶奶知道姨奶奶这时需要她帮着拆洗被褥。其实姨奶奶知道农村的大饥荒,眼下又面临青黄不接,所以也是有意让奶奶和寅在她家里住些日子。借以改善改善生活。
这是一个朗晴的早晨,寅和奶奶喝了点儿稀粥就上路了。在通往县城的碎砖石铺就的公路上,迎着灿烂的春光,很有节奏地晃动着一老一小的身影。走到六里屯的村北,奶奶正犹豫着是不是去寅的憨姑姑家歇歇脚,却听得从那棵槐树下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姥姥。”寅抬眼望去,却是一个胖得出奇的人正靠在树身上,这人的头竟如南瓜那么大,眼睛被挤成一条缝,手象面包一样。寅的奶奶不花眼,却近视。奶奶没看清这个人的模样,寅却看得一清二楚,然而寅却不认识这个人,可是这个人偏偏又说道:“寅,你不认识二姐了?”寅一听,哇地一声吓哭了。这时只听得奶奶说:“二妮呀,你在这里干什么……哎哟我的亲娘,你咋成这模样了?”
“咳,别提了,姥姥,我吃花籽饼掺槐花吃的,就成这个了。”
“我的亲娘,我的乖乖,这是遭得哪门子罪也?”奶奶禁不住哭了起来。
“你娘他们呢?”奶奶问:“他们也成这样了?”
“他们吃得少,没象我中毒这么厉害。”二姐说:“这不光剩我在家里,我爹娘和姐姐都被大队长撵着出工下地去了,不去,就开斗争会斗。”
奶奶抹了抹泪,说:“走,跟我进城去吃个馍馍去,走。”
奶奶就要拉二姐一起进城。
“不,姥姥,我这样不把俺姨姥姥吓死呀!”二姐说。
“也是。”奶奶说:“我给你带馍馍来。”
其实,奶奶每次从城里回来路过六里屯时都分一半给姑姑家。
傻姑嫁给了六里屯的一个老实农民,竟生了二男一女三个孩子。
“你弟弟呢?”奶奶问道。
“在我奶奶家,他能吃的好一点儿。”二姐说。
“那还让人少挂点儿心。”奶奶说着又抹眼泪。
奶奶牵着寅的手,一路哎声叹气,晌午时分到了姨奶奶家。一进门,姨奶奶就说:
“快,跟我到餐馆去。”
她知道我们肚里的饥饿。不由分说,拉起我和奶奶就走。
回民餐馆就在竹竿巷的巷口。这里正有许多人排队买豆浆和果子。其实这时的回民餐馆已经公司合营,姨奶奶的老伴是资方代表,成了一个站灶的厨师。而在这种大饥荒时期,也只是卖上级分发的玉米面和有限的一点点豆面和白面的制品,偶尔能分到几斤棉油,炸一点果子,即油条。姨奶奶说:“看,你们娘俩有福,赶上果子和豆浆了。”
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吃到过果子了,那香味儿馋得寅直流口水。那些排队的人也都眼巴眼望地希望能买到一点点果子。
姨奶奶领着寅和奶奶一直挤到了里边,看到了那个高个子老鲁正在用一个小马勺给人舀豆浆,那豆浆很稀,其实是用豆面做的稀汤,五分钱一碗,每人只能卖给一碗。这边有一个小个子男人称果子。果子是锅箅子式的,每人只能买到一只。大一点的五毛。小一点的四毛。
老鲁看到了我们,那个年代,那个场景,不用问,一切都很明白。他看了一眼剩下的果子已经不多,就皱了一下眉头。
他给我们使了一个眼色,意思让我们到后面的餐厅里去。然后他喊到:“寅,来拿果子!”
姨奶奶就示意寅拿着一个小筐子过去。老鲁用急快的动作放下手中的马勺,一步跨过去,抓起两个果子放入寅的筐子里说:“饿坏了吧,快去吃。”
外面一片哗然,有人吼道:“为什么加号啊!”
还有人吼:“我等了多半天了,要是买不上,我跟你没完!”
还有人说:“你让我们不要加号,自己反而开后门,我去告你!”
老鲁继续舀豆浆,等沸腾的人声稍微平静了,才说:“大家看在真主的分上,照顾照顾孩子啊。”
那时人们愤怒也没有体力闹事。
但是人们自有闹事的方式。偏偏寅还要喝豆浆,姨奶奶找了一个碗,到前厅老鲁跟前,把碗伸了过去。但是老鲁面前有好几个伸着的碗
老鲁的动作很快,在为其他人舀满的同时,顺手为姨奶奶舀满了豆浆。姨奶奶给奶奶使个眼色说:“姐,快吃。”
这时,寅和奶奶生怕别人抢走他们到手的果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