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在张良流浪的这段时间里,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并且因此而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2-4张良
有一天,张良路过一座石桥,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白胡子的老人。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就对张良说:“你把我的鞋子弄下去了,快帮我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于是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强忍住性子,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很高兴,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就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的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伙子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谢。
张良一直觉得这件事蹊跷,到了第五天的早晨,他早早地就来到桥上,很远就看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五天之后你再来吧。”说罢转身就走了,张良心里很内疚。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罢,拂袖而去。这次张良有了教训,到第四天的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让他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
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天亮后,张良才知老人给他的是《太公兵法》。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后,各地的百姓纷纷杀了官吏,响应起义。没有多久,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张良也带了一百多个人去投奔起义军。走到半路上,正巧碰到了已经揭竿起义的刘邦,两个人一拍即合,张良无论提出什么建议,刘邦都能言听计从。张良再去把自己的这些主张告诉别人,却发现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他说的意思。张良因此而感叹道:“看来沛公是顺应天命,要拥有天下了!”于是,他就哪里也不去了,从此一心跟随着刘邦打天下。
张良为刘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刘邦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他协助刘邦制定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要封给张良齐国的三万户百姓,被张良谢绝,张良谦虚
地对刘邦说:“我与陛下相会,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陛下能用我的计策,并万幸成功,这不过是我的运气,没有陛下就没有我张良。”刘邦非常欣赏,后来他就封张良为留侯,留地是刘邦和张良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刘邦故意把张良封为留侯以示纪念。面对建国之后的形势,张良继续劝说刘邦封旧有怨隙的雍齿,以安抚功臣的不满情绪;力主建都关中,拥立刘盈为太子等,可以说,没有张良,刘邦是难以打下天下并且坐稳江山的。
刘邦称帝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他就不再信任原来的老臣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张傲这些功臣被杀的杀,关的关,就连丞相萧何也被下狱关了起来,但张良却一直安然无恙。老臣们一个个被杀死,张良也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巨大压力,他知道照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自己也会有不测的。
他就假装体弱多病,逐渐从官场中抽身,学习“辟谷”“轻身”的道家之术,抛弃人间世事,不食人间烟火。这种急流勇退的精神,正是张良的过人之处。
据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南方的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了。后来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张良去世了,就命令手下官员寻找他的墓冢。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了张良墓,总共有三千多座,至于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就无人知晓了。
镇国抚民的萧何
萧何,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萧何官居相国,是汉朝开国时期中央政府最主要的大臣之一,萧何一直在中央政府辅佐刘邦,这一点同韩信、张良有很大的区别。
萧何是沛丰人,和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因此认识得也比较早。在秦末的乱世之中,萧何在沛县做吏掾,当时刘邦还是一个市井之徒,萧何和刘邦交往不错,两个人常在一块饮酒行乐,还谈论国家大事。刘邦做了亭长之后,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就常去请教萧何,萧何也乐于给他出谋划策,两个人的关系渐渐紧密起来。
秦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刘邦也起事了,整日领着队伍在外面山区游荡,萧何就建议刘邦占领沛县再图发展,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两个人合谋里应外合杀死了沛县的县令,刘邦称沛公,建立了政权,萧何成了刘邦的主要助手和谋士。
此后刘邦转战沙场,萧何一直跟随在刘邦身边。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封诸王,刘邦的实力当时还无法和项羽相抗衡,就听从了项羽的安排,做了汉中王,退到了巴蜀,并采纳了张良的意见,烧掉进出蜀地的栈道,以表示自己安心在四川盆地玩乐。
楚汉战争爆发后,刘邦率军和项羽争天下,关中的后方基地,刘邦就交给萧何看管。关中地区是刘邦的根据地,是刘邦发展的根基,如果关中地区失守,刘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关中地区交给萧何,充分说明了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萧何也没有让刘邦失望,体现出了超凡的治理内政的能力。刘邦在前线作战,需要大量的供应给养,萧何总能够在后方为刘邦及时地补充,使刘邦转被动为主动。为了防止刘邦对自己起疑心,萧何还主动把自己宗族里面的人都送到前线去作战,这样刘邦就对萧何更加放心,而萧何也可以高枕无忧,安安心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了。
2-5萧何
楚汉战争结束之后,刘邦就皇帝位,对大臣们论功行赏,让萧何位居功臣第一,带剑上朝,而且不必像其他大臣一样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刘邦封赏了萧何食邑两千户,萧何的父子兄弟十多人也都有食邑封赏,萧氏家族一时风光无比!
汉朝建国十一年,陈豨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去平叛。就在这个时候,韩信想乘机造反。陈豨和韩信早有预谋,一个拥兵在外,持权自重,一个心存怨恨,力图报复。刘邦和吕后对韩信的反意早有体察,现在刘邦不在,吕后就召萧何相问,萧何就向吕后献计,说高祖已经打了胜仗,要百官进宫朝贺,韩信必不怀疑,可以趁机将其拿下,吕后深以为然。韩信果然轻装来朝,吕后轻而易举地将韩信拿下,不久就将韩信杀死了。当年韩信起家是因为萧何的推荐,现在韩信的死,也是萧何出谋划策的结果,所以历史上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
韩信死后,刘邦任命萧何为相国,增加五千户食邑,拨五百人作为萧何的私人护卫。这个时候的萧何,可以说是地位和荣宠更上一层楼了,各位官员都来给萧何祝贺,唯有一个叫召平的人来给萧何吊丧。他对萧何说:“你的祸事来了,皇上在外面打仗而你守在关中,没有什么危险的事情却给你卫队,这是皇上怀疑你啊!”萧何十分感谢召平,他对刘邦的赏赐坚辞不受,并把自己的银子拿出来劳军,刘邦果然很高兴。
萧何一直小心翼翼,但仍免不了牢狱之灾。一次,萧何要求开发长安附近的空地,结果被刘邦认为收受了贿赂,萧何被收监审问。正在危急的时候,有人替萧何说话,刘邦念及萧何的功绩,没过几天就把他放了。这件事对萧何触动很大,从此他更加安分,唯恐哪里一不小心就会出事。
无论如何,汉高祖刘邦对萧何还是很信任的,由于萧何帮助吕后铲除了韩信,因此也得到了吕后的信任,萧何至死都身居高位。汉惠帝二年的时候,萧何去世,被封为文终侯。
萧何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给刘邦做助手中度过的,没有大起大落,但过得十分辛苦。他大智若愚,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安抚天下,用心之良苦,鲜有与之比肩者。他用尽一生心机,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局,在危机四伏的封建社会的官场中成为一个幸运者。
萧规曹随
历经多年的战乱,汉初社会残破不堪,民众大量死伤流亡,“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许多农民流亡他乡,不得耕作;有的还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自卖为奴。当时,社会财富更是极端匮乏,据说天子出游,全国都找不齐四匹一样毛色的马,将相只能乘牛车出行。投机商人又乘机浑水摸鱼,囤积居奇,致使“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这时,恢复和发展生产、恢复民力、与民休息,就成了十分急迫的任务。对此,汉高祖吸取秦的教训,在赋税和徭役方面采取了有节制的政策。这种政策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作为朝廷执政基础的小农生产,恢复在长期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农业经济。他所制定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不仅对巩固刚刚建立的汉家江山是必要的,而且对绵延二百多年的整个西汉政权都起到了“立制垂范”的作用。
萧何和曹参对稳定汉初局势也作出了巨大贡献。高祖十一年(前196年),
萧何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他制定汉律,使国家有了法律保障。做相国期间,他秉承《新语》“无为而治”的宗旨,与民休息。当时的“无为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提倡清静淡薄,以道家思想教化人民;二是在政治上逐步削弱诸侯藩王的政治势力,对处在北方的匈奴采取防御与“和亲”政策;三是在经济上提倡勤俭节约,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让百姓有个休养生息的社会环境。
曹参继任后,沿袭萧何在位时的政策,史称“萧规曹随”,即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什么也不变动。
2-6曹参
有些大臣看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的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要是有人在他跟前提起朝廷大事,他总是把话岔开,弄得别人没法开口。最后客人喝得醉醺醺地回去,什么也没有说。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副样子,认为他是倚老卖老,瞧不起他,心里挺不踏实。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皇宫里侍候惠帝。惠帝嘱咐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管事,这么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趁假期回家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一五一十跟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非常生气,他骂着说:“你这种毛孩子懂得个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啰嗦。”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来,把曹窋打了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受了责打,非常委屈。回到宫中向汉惠帝诉说了经过。汉惠帝也感到很不高兴。
第二天,曹参上朝的时候,惠帝对他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叫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曹参向惠帝请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个更英明?”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高皇帝?”曹参又问:“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干?”惠帝微笑着说:“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便说起了他的见解:“陛下说得都对。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去做,不要失职就是了。如果我们频繁更改,就会造成人心混乱,扰乱百姓,这是治理国家所忌讳的。”听了曹参的话,惠帝这才明白过来,此所谓“无为而治”。
曹参用他的黄老学说,做了三年相国。这三年中,他没有出台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却博得一片讴歌,与萧何并称“萧曹两相国”。正如当时民谣所唱的:“萧何为法,讲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萧何处事恭谨慎重,而曹参却显得荒疏惰怠。为什么曹参也能博得好丞相的美名呢?就因为那时候正处在长期战争的动乱之后,百姓需要安定,曹参没有给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曹参作为汉初推行无为而治的代表人物,在恢复经济发展,“安集百姓”方面所作的贡献,丝毫不亚于他的军功。
“无为而治”堪称汉初的一场及时雨。在无为而治的指导下,大汉社会秩序稳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既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又为后世提供了治国安邦的新典范。
诛杀异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