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韩帝国 > 第二章 不在马上治天下(第1页)

第二章 不在马上治天下(第1页)

在汉高祖统治的时代,既有张良的挥洒自如,也有陈平的诡计多端,既有周勃稳重守成,也有韩信的战无不胜。大汉的开国君臣们用智谋和勇武谱写了一首首回味深长的史诗,为汉朝在历史上的演出开启了一个辉煌灿烂的序幕。后来文帝刘恒和他的儿子景帝都采取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安抚百姓,发展生产,使得汉朝的经济走上了一个高峰,共同开创了封建社会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刘邦登基建汉

公元前202年,在楚王韩信的带领之下,群臣共同上书,推尊刘邦为皇帝。二月,刘邦正式登基,定国号为汉,正式建立了汉王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汉高祖登基之后,立曾经在楚营为人质的妻子吕雉为皇后,儿子刘盈为皇太子。登基之初,建都洛阳,不久,听取大臣建议迁都长安,并开始实行裁军,安抚百姓,优待官员。这样,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皆大欢喜,稳定了建国初期的混乱局势。汉高祖执政后,继承了秦朝的大部分制度,还根据多年战乱造成的经济凋敝等实际状况,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对汉初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公元前202年冬,汉高祖开始对在战争中有功的人进行封赏。萧何封为酂侯,享受的封邑最多。功臣们说:“我们身披铁甲,手拿武器,手提着脑袋在沙场上杀敌,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有几十次战斗,天下是我们用一腔热血拼出来的。萧何从来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操持文墨发发议论的文人,他的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我们心里不服。”高祖机智幽默地打了个比方说:“诸位都知道打猎吧?在打猎时,追逐野兽的是猎狗,但是解开猎狗身上的绳子,指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捕捉到野兽,功劳像猎狗;至于萧何,他是解开绳子、指示捕捉目标者,他的功劳像猎人。”

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张良是谋臣,也没有什么战功,高祖让他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同皇上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有意把我交给你。陛下采用我的计策,我十分侥幸,只是偶尔有被我料中的,所以我希望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高祖又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推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高祖说:“我采用先生的计策,克敌制胜,不是你的功劳,那又是什么人的呢?”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的引见,我怎么能进来拜见您呢?”高祖说:“你这个人,可说是不忘本的人。”于是又一次赏赐了魏无知。

2-1汉朝13州

高祖刚刚把天下平定下来,儿子年纪很小,兄弟又少,根据秦朝因孤立无援而灭亡的教训,他想用大封同姓为王的办法,来安抚天下。

正月二十一,他把原来楚王韩信管辖的地方划分为二国:淮河以东五十三个县,称荆国,封他的堂兄将军刘贾为荆王;薛郡、东海、彭城等三十六个县,称楚国,封他的弟弟文信君刘交为楚王。

正月二十七,高祖把云中、雁门、代郡等五十三个县封给他的哥哥宜信侯刘喜,称代王。他把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郡七十几个县,封给他还是平民时的外妻生的儿子刘肥称齐王。另外,凡说齐国方言的地区,也划给齐国管辖。

高祖认为韩王信有勇有谋,他领有的韩国,北面与巩县、洛阳相邻,南面紧接宛城、叶县,东面拥有淮阳,这些地方都是军事要地,高祖对他很不放心,于是把太原郡31个县划出来,成立韩国,把韩王信调到那里做王,防御胡人,建都晋阳。韩王信上书说:“韩国位于北方边陲,匈奴入侵了很多次,晋阳距边关太远,请求把首府迁到马邑。”高祖答应了。

高祖已封有功的大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朝廷一时决定不下来,暂时无法进行封赏。高祖在洛阳南宫,从阁道上望见许多将领常常聚集在一起,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于是问张良说:“他们这是在说什么?”

留侯说:“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是在图谋造反啊!”高祖说:“天下刚刚安定,是什么缘故使他们还想造反呢?”留侯说:“陛下从平民起兵,是靠这些人夺取的天下。如今陛下做了天子,但封赏的都是陛下亲近喜爱的老朋友,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日怨恨的人。如今军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地方已经不够封赏,这些人担心陛下不能全部封赏他们,又害怕你记起他们往日的过失而杀他们,所以聚集在一起图谋造反。”高祖忧虑地说:“这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皇上往日所憎恨的也是群臣都知道的人,其中你最恨谁?”高祖说:“雍齿和我有旧怨,他几次困窘侮辱我,我想杀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您赶快先封雍齿,他们见到雍齿受封,那么对自己会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高祖设置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而且他催促丞相、御史赶快评功行封。群臣参加酒宴以后,都十分高兴,说:“雍齿还封侯,我们不用担心了。”

就这样,汉初的封王、封功臣的事情在吵闹声中结束了。

博士叔孙通

封王、封功臣的事情虽然结束了,但刘邦感觉到群臣们确实缺少规矩,不懂礼节。由于刘邦只是一个市井出身的粗人,他不愿意受秦始皇所执行的那种严格的繁文缛节的约束,于是就要求简便行事。但是他手下那些草莽出身的英雄们本来就不太守法纪,现在更是忘乎所以,公然在宴会上饮酒争吵,相互邀功,吵得不可开交。更可怕的是,这些人喝醉了酒后还大发酒疯,狂呼乱骂,拔剑相击,几乎要动起手来,闹得一塌糊涂,天翻地覆。一旦这些人喝醉了,就连一国之君刘邦也觉得束手无策,毫无办法。他这才深刻地意识到,战争时期处理问题的办法在建国后已经不再适用了,现在需要的是大力整顿政府,赶快制定出一套新的更适用的朝法礼仪和礼乐制度。

被刘邦选中制定这个礼仪和制度的人,不是人们所熟知的丞相萧何,也不是神机妙算的留侯张良,而是一个阅历丰富、人情练达的儒生,这个人就是叔孙通。

叔孙通是鲁国地区人。鲁国是先圣孔子的故乡,儒家学说的发祥地。那里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代代数不清的儒家英才,使儒学在那里得到发展。叔孙通和其他只会背诵经书、不达时务的儒生不同,他非常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人的心思。就是他及时看出了刘邦的心思,才提出制定朝仪,随后他就奉命到鲁地,征召儒生三十多人。其中有两个儒生不肯来,他们说:“你叔孙通服侍的君主有将近十个了吧,你都是靠当面阿谀逢迎才得到亲近、富贵。

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有些死去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安葬,受伤的人还卧床不起,你又想制定礼乐了。你走吧!不要污辱了我们。”叔孙通笑着说:“你们真是腐朽的儒生,不懂得时代的变化。”于是,他就带着所征召的三十个人往西到京城去。在长安,他带领这三十个人,加上皇上左右有学术修养的近臣和他的弟子,共一百多人,在野外进行新的礼仪的演习,进行了一个多月,练习得差不多了之后,他们请皇上来看,刘邦看了以后说:“这个我能做到。”于是他命令臣子们练习。公元前200年,长安城中的长乐宫落成,群臣齐来朝见,第一次施行叔孙通等人制定的汉代礼仪,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详细史料记载的朝拜仪式。

2-2叔孙通

据史书上讲,这一天天还没有大亮,朝拜皇帝的仪式就开始了。准备朝见皇帝的文武百官们,一个个披红挂绿,精神抖擞,按照官职的高低,在宫门外排成长队站立等候。廷中陈列着车骑步兵卫队,设置了各种武器和各色旗帜。在一声传呼令中,殿下数百官员站立在台阶两边,武将立于西边,文官立于东边。刘邦则乘舆出现,百官都举着旗帜,左右侍卫高呼“皇帝驾到”,于是诸侯王以下依次奉贺。刘邦这天也特意打扮了一番,身穿崭新的龙袍,刚整理过的胡须微微上翘,面色庄重,威严地看着下面站立两旁的众大臣,场面十分壮观,气氛肃穆。诸侯王、文武百官,无不震恐。大礼完毕,又大摆宴席,殿上的臣子们都俯身低首、毕恭毕敬地按照尊卑的次序先后上朝。朝拜完毕,汉高祖要赏给大臣们饮法酒,大臣们把酒杯举到跟自己额头一样的高度,齐说道:“谢酒!敬祝皇帝万寿无疆!”这个万寿无疆,就是长生不死的意思,酒的量也很少,只是为了礼仪上的需要而已,绝不许喝醉,所以称为法酒。在朝拜过程中,御史负责检查,凡是在礼仪上出了差错的就要被卫士们带走。大臣们再也不敢像以前那样随便和皇帝吵闹了,他们一个个都做得十分认真,唯恐出了差错而被带下去。整个宴会自始至终都秩序井然,没有人再敢任意地在此时高声喧哗。

刘邦看到这种情景,不禁感慨道:“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啊!”于是龙颜大悦,封叔孙通为太常,专职制定礼仪。这时,叔孙通趁机进谏,为参与制礼作乐的弟子们和儒生们求官。素来看不起儒生的刘邦在高兴之余,接受了叔孙通的请求,拜封儒生为郎。先前不理解叔孙通,甚至埋怨他的儒生们也终于心悦诚服,称赞他是圣人。

叔孙通后来官至太子太傅,他在太子的改废问题上誓死捍卫太子,影响到了刘邦的一些决策,为刘盈登上皇位立下大功。惠帝刘盈继位后,叔孙通继续担当太常之职,所以汉初的各种礼仪制度,全部出自叔孙通之手。司马迁曾评价叔孙通为“汉家儒宗”。纵观叔孙通一生的为人处世和他的功业,这样的评价是十分准确的,叔孙通和他的弟子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汉代儒学的先声了。

汉初“三杰”

汉高祖初谋国事时确实很忙,忙了好几个月,等待稍有头绪时,他在洛阳的南宫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宴会,招待群臣。刘邦在宴会上说,今天我们大家欢聚一堂,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各位畅所欲言,不必有什么顾忌。刘邦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

大臣们听高祖说畅所欲言,于是也就随便说起来。王陵先站起来说:“陛下待人一向傲慢,不如项羽待人宽厚。可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每次胜利后,都有封功行赏,和天下人共同得利。可项羽嫉妒贤能,打了胜仗也不赏功,得了土地更不封赏。所以他不得民心,故而您得了天下,项羽失了天下。”

汉高祖听了哈哈大笑,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失的根本原因,应该从用人上说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率兵攻打,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而能够为我所重用,所以我能得天下。

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项羽最终被我打败了。”

参加宴会的群臣听了高祖的话,无不表示赞同,连连称是。刘邦正是借助张良、萧何、韩信等一批人获得了天下,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会用人。

能攻善战的韩信

韩信是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能攻善战闻名于世,在当时与张良、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更被后人称为“古今第一名将”,他举兵袭取三秦、击魏破赵、平定齐地,在垓下一举歼灭项羽,战绩数不胜数。汉有天下,论武功首推韩信。

早年的韩信十分落魄,长期抑郁不得志。他父母早丧,家贫如洗。虽有满腹韬略,但处处碰壁,既不会经商,又不会务农,生活非常拮据,只得终日挂剑闲游,靠乞食度日,所以人们都瞧不起他。

2-3大将韩信

有一位亭长,平时很看得起韩信,对他十分照顾,于是韩信便常在亭长家里吃闲饭。时间一久,亭长的妻子便不耐烦了,就想将他赶出去。有一天,亭长的妻子早早起来烧火做饭,吃饭时也没有招呼韩信。等韩信像往常一样来吃饭时,什么吃的也没剩下,韩信便明白了主人的意思,离开了亭长家。韩信漫无目的地来到淮阴城下,临水垂钓,靠捕鱼为生,整天饥一顿饱一顿。

一天,韩信又在河边钓鱼,见一位老妪在河边漂洗棉絮,便上前问道:“老妈妈,您漂洗一天,能得多少钱?”老妪答道:“只有三五十钱。”韩信略有所思地说:“您老人家赚钱虽少,毕竟还能吃饱,我整天钓鱼,却常常还要挨饿!”老妪见韩信少年落魄,饿得可怜,便把自己带的食物分给他吃,一连数日,天天如此,韩信大为感动。他非常感激地对老妪说:“您对我实在太好了,将来我若有出头之日,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的恩情。”老妪听了,十分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自食其力,天天靠别人施舍过日子,怎么能有出息?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的,岂是希望你能报答?你既然这样说,那今后就算了吧!”说完,提起棉絮走了。韩信望着老妪远去的背影,心里十分惭愧。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混出个模样来。

一天,韩信在街上闲逛,一个无赖迎面挡住韩信的去路,故意侮辱他说:“韩信,你总挂着宝剑干什么?你白长了个高个,可惜是一个懦夫!你如果是条汉子,就拿剑来刺我。如果你没有勇气,贪生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着便叉开两腿。韩信默默地注视他好长时间,最后忍气吞声地伏下身子,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少年时的这段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了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阵亡后,韩信归到项羽的部下,任主更值宿卫的郎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出谋献策,都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因此整天郁郁寡欢,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便在项羽从咸阳返回彭城建都时,悄悄地投奔了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掌管粮秣。韩信见刘邦也不肯重用,决定离汉营而去。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本就知道韩信有才,听说韩信要离开,便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旷世奇才,便拜韩信为大将,韩信终于得到了展露才华的机会。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人物。韩信为刘邦争得天下立下赫赫战功,可他的军事才能也令刘邦极度不安。据说,有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么你呢?”韩信便狂傲地大笑说:“我是多多益善啊!”

运筹帷幄的张良

张良字子房,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西汉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辅助刘邦夺取天下,以智慧闻名于世。他的先祖是韩国贵族,曾经辅佐过韩国的五世君主。后来,韩国被秦始皇所灭,张良就立志要为韩国复仇,想像荆轲一样做一个独力抗强秦的侠士,终因刺杀秦始皇未遂而成为秦朝通缉的要犯,开始了隐姓埋名、浪迹天涯的生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