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贺外,平日随随便便就进饭馆子吃喝一顿的,可以说少而又少。
堂客们既然不轻易下小馆,有些人为了套近乎,给人送只烤鸭或是
一方炉肉,送者所费不多,受者全家都可以吃得其味醇醇,这就是
早年烧烤大行其道的原因。
在北京,烤鸭是专门由便宜坊、全聚德一类天津所谓鸭子楼来
供应,至于炉肉就只有盒子铺(又叫酱肘子铺)所做的独门生意了。
一般盒子铺的炉肉大多十几斤到二十斤一方,烤个一两方,每天也
就够卖的了。至于讲究人家要用全猪过礼下聘,那就得向盒子铺
预定了:盒子铺的炉肉,大约都是每天下午两三点钟,纯粹用钢义
挑着肉在炭火上转着烤,所以刚出炉的炉肉皮又酥又脆,腴而不
腻。这时候买回家蘸着酱油下酒,或者是用大葱一爆拿来下饭,稻
香肉美,是一班久居北京老饕们价廉物美的佳肴。
在实行屠宰税之前,北平很盛行吃烤小猪,皮酥而脆,肉细而
嫩,最妙是滑香腴润毫不腻口。自从屠体猪只加盖蓝色印戳后,想
吃烤小猪简直是戛戛乎其难了。当时北平市财政局局长杨荫华和
我都是陶然酒会的酒友,有一次酒酣耳热,大家都想请他弄一只小
猪来解解馋,最后他幸不辱命弄了一只小猪来,让大家饱啖一番:
事后他说十斤小猪按大猪完纳皤宰税,屠宰场才肯动手,平素大家
吃不到烤小猪,其道理就在于此。
清官寿膳房有一道菜叫“炸响铃”,就是把炉肉的皮单独起下
来,回锅炸脆蘸着花椒盐吃,是一样下酒的美肴。关于炸响铃,还
有一段小故事。据说当年清朝道光皇帝勤政爱民自奉甚俭,隆冬
大雪偶或酌饮几杯,就喜欢以炸响铃下酒。有一天在后宫无意中
翻阅膳食单,看了之后大吃一惊,一味炸响铃竟然开价一百二十
两。他立刻把御膳房首领太监传来问话,回说用整猪烤后起皮下
锅,这个菜的确不能算贵了。道光虽未深究,可是从此传膳,绝不
再点炸响铃这道菜,后来这件事传出宫禁,北京一些大的山东馆
都添上炸响铃这道菜以餍顾客,至于是否真从炉肉起下来再炸的,
那只有天知道了。
北京旗籍过大礼,也有用整只烧猪下聘的,女家还要把男方所
下聘礼中的鹅、酒、糕饼、花粉、活羊、烧猪分送亲友家请其留用。
这种烧猪游遍六九城,原本酥脆的炉肉皮已经回软,受者有人把整
方炉肉改成骰子块,跟五花三属的鲜猪肉同炖,松软多脂,别具炙
香。有时约上三朋四友来小酌一番,说是可以沾一点喜气,被请者
没有不欣然而来的。
广东也是最讲究吃烧猪肉的省份,而且选料火工两皆拿手。
他们选用不超过十斤重的仔猪非常严格,宰杀收拾干净后,撑开挂
在墙上风干,用一种特制工具——前尖后钝中空的小钢扦子插成
若干小洞,然后用腐乳汁、豆豉汁、甜面酱里外连涂带搓,让味深入肌
里(用作料忌用酱油,否则肉味带酸)。有的用明炉烤,有的用暗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