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这天晚上,贾芸也是召集了所有伙计,下发年赏。
所有少年都是喜笑颜开。
他们还有不少人惦记着家中捱苦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年底了,有不少懂事的伙计们托水脚帮的人,将自已攒的银子或铜钱带回家中。
在书局这里,所有人都不愁吃喝,乃至衣袍,洗漱用具,被褥,靴子,这些用具都是书局供给。
很多伙计都攒了不少银子。
带回去的,多则几十两,少则十两八两。
差不多都是够家里买田置地了。
京畿附近的州府和各县,大的田庄是肯定没有。
零散的土地交易还是一直有的,特别是普通百姓几亩几十亩的交易,相当常见。
这些伙计攒的银子,多的够买十亩八亩的旱田,少的也够买两三亩地了。
对他们的家庭来说,这等于是飞跃阶层的变化。
他们都是赤贫之家出身,一年最多赚五六两银子的总收入,连一家的基本花销也就是温饱也保障不了。
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处于常年的半饥半饱的状态之中,丰年配上野菜之类可以吃饱。
还能攒一些家当,比如粗劣的木制家具,被褥,衣袍等。
荒年他们就是一直忍饥挨饿,甚至要典当家中的物品才能度过难关,不至于被饿死,或是沦为流民乞丐。
若是持续荒年,那就是逃荒加卖儿卖女了。
这相当常见。
京城常年有几万起步的流民乞丐,都是直隶一带的破产农民。
书局的这些少年伙计,来历多半如此。
他们也知道家中不易,最贫苦的穷人并不是没有亲情,而是屈服于悲惨的现实。
等这些少年赚了钱,也很少有出去胡乱花销的,而是几乎人人都选择存了起来。
他们也是要帮助亲人换天改命,最少不至于还过的那么贫苦,没有丝毫抵御风险的能力。
对这些少年的选择,贾芸当然不会干涉。
如果去赌钱喝酒,却是要劝说乃至惩罚的。
给自已家人修房买地,这是好事。
一个人最少要有亲情和友情,这才靠的住。
当然,上位者例外。
像刘邦那样要分自已老爹一杯羹的枭雄,那才是合格的上位者,项王和刘邦一比就太嫩了。
而贾芸身为上位者,当然是希望自已的部下都是忠孝智勇俱全。
除了伙计们外,史玉瓒,袁枚,厉鄂,郑燮,李蘸等编辑也都是加了一个月的薪俸,袁枚虽小也能帮上忙,所以贾芸也很大方,给了这小子五十两银子,把袁枚高兴的了不得,拉了几个相与好的小伙计一起逛东大街去了。
整个书局当然是皆大欢喜。
不光是伙计和编辑们。
连厨娘带帮厨的十几人,洒扫的和打杂的,看门的十来人,都是统统拿了一笔不菲的年赏。
贾芸在前世也是打工人,知道大伙的甘苦。
无非是想钱多事少。
这个时代的人要更苦一些,只要钱多,再苦再累也不怕。
贾记书局这里确实也不养闲人,伙计们除了要印书,还要训练,连内务都要琐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