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上需要与他人相互帮助才能克服困难解脱自己,在精神和思想上解脱则更需要通过帮助别人来实现。人在思想上、精神上总是要通过人际之间发生关系才能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封闭自己是无所谓精神上的解脱的。这是人的天性。
【一日一悟】
“无”可以胜“有”,不变可以应万变,“根本”处是最重要的。
僧人的渡船
菁华寺坐落于半山腰,山下环绕着一条四季清冽的河流,从山外到菁华寺,要么从后面翻山,要么从前面摆渡,因为菁华寺附近的数里之内没有一座桥梁。为此,寺院里专门备置了一条渡船,并每天安排专人负责摆渡。
有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位有钱人,他准备捐款在山下的河流上建一座桥梁。不料,如此善举却被老方丈婉言谢绝了,老方丈说:“本寺院香火鼎盛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来本寺院不容易,还得翻山渡河的,若在河道上修建了桥梁,本寺院就会失去一个天然的优势,来这里上香拜佛的施主反而会少起来。”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不容易去的地方、不容易得到的东西,才有吸引力、才有神秘感。唾手可得的东西,反而不珍惜了。
【一日一悟】
含蓄的教化往往比直接的呵斥更为有用。
有舍才有得
一个小和尚去河里挑水,回到寺院时,发现水里带来一只小蝌蚪。当他正准备把这个拖着长尾巴的小蝌蚪放回木桶,捎到河水里去时,老方丈看到了,就走过来说:“放到玻璃瓶里养些天吧,看它有什么变化,然后再放它到河里去不迟。”
小和尚听了老方丈的话,就把小蝌蚪暂且放在玻璃瓶里养了起来,有时还喂它些馍馍粒,或者把它从房间里捧到阳光下晒晒什么的,对小蝌蚪非常疼爱。每隔三五天,老方丈也会过来看看小蝌蚪的生长情况。大概过了半个月,小蝌蚪的长尾巴明显地短了许多,后腹部还长出了两只小腿儿。又过了十多天,小蝌蚪的尾巴更短了,嘴巴下边也长出了两只小腿儿。老方丈看看快长成轻师父蛙的小蝌蚪,又看看勤勉饲养它的小和尚,捻须不语。
又过了几天,小蝌蚪的尾巴彻底不见了,终于变成了一只绿色的小轻师父蛙。老方丈捧着玻璃瓶看了又看,然后对小和尚说:“你可以放它回归大自然了,它终于由原来的蝌蚪变成青蛙了,阿弥陀佛……”
小和尚又去挑水时,就把小青蛙给放了。回来的路上,他遇到老方丈从山上下来,居然背着一捆树枝。他非常困惑地对方丈说:“您这么大岁数了,为什么还要亲自上山砍柴呢?”
方丈笑笑说:“我不是去砍柴,我是去为小树们超度,树木不如蝌蚪,它们的‘尾巴’不会自行消失,务必让人动手砍去才行。”
直到这时,小和尚才翻然醒悟,一下子抛去了许多烦恼和忧虑,道行猛然长进了许多。蝌蚪不收尾成不了青蛙,苗木不砍枝成不了大树,而人生不及时取舍和抉择就难以做出出类拔萃的功业,这就是适当舍弃的旷世哲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真正懂得适当舍弃的真谛呢?
人的一生,也无非是在“舍”与“得”之间。“舍”未必是祸,“得”也未必是福。但人们往往喜欢“得”,不喜欢“舍”。斤斤计较于一丝一毫的得失,结果丧失了很多该去“得”的东西。
【一日一悟】
人们往往只知道批评别人,而不知道关注自己。
放弃更是一种智慧
小溪放弃平坦,是为了回归大海的豪迈;黄叶放弃树干,是为了期待春天的葱茏。蜡烛放弃完美的躯体,才能拥有一世光明;心情放弃凡俗的喧嚣,才能拥有一片宁静。
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地向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禅师南隐问禅。南隐以礼相待,却不说禅,只是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即使杯子已满还在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不能沉默了,大声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倒了。”
“你就像这杯子,”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
南隐的话是有道理的。
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特别是现代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贪,有些人什么都不愿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他们是不明白有所失才会有所得的道理呀。
而对于高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争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小到大,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坚持、如何永不言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会如何放弃。
人生就是选择,而放弃正是一门选择的艺术,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果敢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与其苦苦挣扎,拼得头破血流,不如潇洒地挥手,勇敢地选择放弃。歌德说得好:“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是的,放弃更是一种智慧。“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睿智。放弃不是噩梦方醒,不是六月飞雪,也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闲庭信步的淡然。
【一日一悟】
大小总是相互比较而言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大小。
活在当下即是幸福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佛祖面前,问道:“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样快乐?”
佛祖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佛祖寥寥数语,便道出了人生幸福的真谛: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