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做人学曾国藩经商学胡雪岩 > 第三章 曾国藩的明识晓义之道(第2页)

第三章 曾国藩的明识晓义之道(第2页)

马太后语重心长地对章帝说:“我曾经观察过富贵人家,他们禄位重,就好比结实的树木,因此根必然会受到伤害。而且人们之所以希望得到封侯,是想上求祭祀,下得温饱。而你的舅舅们受到皇室恩宠,吃的穿的无不具备,他们所得到的已经够多的了,还能不满足吗?再给他们封侯就有些过分了,这样对他们没什么好处的。”

章帝听了,非常感慨,从此不再提此事。而马太后也以自己的公正无私、晓明大体的胸怀,不仅免去了外戚专政的隐患,使自己的家族免遭其他专权外戚那样的祸患,而且又杜绝了一些好拍马屁的官员的趋炎附势,保证了国家的利益。

晓明大义对于朝廷官员来说,就是要求官员为国尽忠,造福于民,为君分忧,安固民心;向朝廷推荐人才或提拔、任用人才,使其为国效力。

对于为官一地、任职一方的地方官来说,肃整地方、移风易俗、鼓励农耕、劝民本业就是晓明大体的具体表现。对此曾国藩说道:“太史公所谓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识大体而已。后世专尚慈惠,或以煦煦为仁者当;之,失循吏之义矣……”

对于领兵打仗的将帅来说,晓明大体更具有多重含义。曾国藩在这方面有许多过人的见解。他认为,“为将帅之道,亦以法立令行,整齐严肃为先,不贵煦怄也”;“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乩敌情,三日临阵胆识,四日营务整齐……”即要求将帅既善于知人料敌,又要有胆识谋略,还要治军有方,只有这样,才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为一名合格的将帅。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将帅除了安邦定国之外,还肩负着剿除叛乱的责任,因此先见之明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一方面,曾国藩也有着过人之处。

曾国藩的先见之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湘军,一是倡办洋务。

清朝自道光皇帝开始,各地农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连绵起伏,起义接连不断;到咸丰皇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兴起,西部的苗民、西北的回民和各地的天地会也举起抗清大旗,清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然而,清朝建国之初十分强大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在镇压“叛乱”中,简直不堪一击,屡战屡败,根本不能让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有安宁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支新的武装部队来镇压“叛乱”,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以曾国藩为首的湘派人物组建了一支全新的武装——湘军。

为了加强湘军的作战能力,曾国藩采取了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针对绿营的腐败,用新的战略思想、新的营制、新的招勇办法,使湘军成为一支完全不同于绿营的队伍。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治军思想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不是湘军,也许清政权就会在太平军的进攻下陷于崩溃。

曾国藩组建湘军是他在军事上的先见之明的表现。而倡办洋务,在国内率先建立洋务工厂,则是曾国藩从长远角度出发,希望富国强兵抗御外侮的又一种先见之明的表现。

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的清王朝,在道光年间突然遭遇外国势力“船坚利炮”的进攻。在”外夷”的炮火之下,清军虽然不乏勇敢作战、坚决抗敌的将士,但还是一败再败,结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被迫签订屈辱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面对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林则徐、魏源等有识之士首先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并没有得到多少人的响应。

咸丰末年,冯桂芬写了《校邡庐抗议》一书,提出应仿行西法,革除中国传统政治的各种弊端,并在书中将自己的详细观点和建议一一列明。书成之后,冯桂芬送了一本给曾国藩。当时曾国藩正任两江总督:他也正在寻找救国之路。曾国藩敏锐地观察到时局已经在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时势日艰”的日子已经到来,因此感叹“天道五十年一变,国之运数从之”。当他看到冯桂芬的书后,连称是一本好书,不过又认为虽是“名儒之论”,但书中所提出来的主张却多数难以实行。

清军在两次烟片战争中的惨败,使曾国藩体会到了洋枪洋炮的厉害,于是在借助洋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同时,他也在思考着将来对付洋人的法子。当时,清朝内部有许多人提出购买外国的火轮船镇压太平军,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并从英国购买了7艘轮船,打算“先以火轮兵船扫清江面,即以炸炮、火箭等器用攻坚城”。对此,曾国藩也持赞成意见,但是他又认为应该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主张购买外国武器不仅是要镇压太平军,还应该保卫海上安全。他在同治元年(1862)的一件奏折中说:“购买外国船炮,近以剿办发逆,远以巡哨重洋,实为长驾远驭第一要务。”从这件奏折中,我们可以知道,曾国藩是将抵御外侮与镇压起义军相提并论的。

在另一封信中,曾国藩更加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这一思想:购买洋船之议始于咸丰十一年五月之杪,国藩于七月十八日复奏,称为救时第一要务,盖不重在剿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已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持。

在这封信中,曾国藩清楚地说明了自己的意见就是重在使“英法亦渐失其所持”,购买之后招募能工巧匠模仿制造,而将镇压太平天国的任务放在了次要位置。

可见,从这时开始,曾国藩心中就在想着如何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情,而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还没有思考到的。

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就在安庆设立军械所,这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第一次尝试。曾国藩将注意力放在了制造轮船上面。当安庆军械所刚一创办,他就任命幕客徐寿、华蘅芳试造轮船。当徐、华终于造出一艘还不怎么完整的轮船——”黄鹄号”时,曾国藩欣喜异常,在日记中写道:“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主,彼不能傲我有其所不知矣!”

三年后,由李鸿章主持的江南制造局在上海高昌庙创立。这时,太平军已被镇压下去,曾国藩已经认识到民族矛盾正成为主要社会矛盾。他在给李元度的信中说:“目下中外之患自以洋务为最巨”,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以应对将来的外患。为了支持江南制造局,曾国藩多次拨款给制造局,并于1867年制造出一艘轮船,曾国藩亲自取名为“恬吉号”。

为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曾国藩还专门聘请外国工程师和工匠指导中国人,又派专人编译图书,翻译有关制造机械船炮的外文书。而另一个更女的举措则是派遣留学生出国,首开中国留学之风潮。可以说当时国内各地之所以对西学开始有所了解,不能不归功于曾国藩等人的先倡之风。

高明处世,精明做人

为官从政者除了需要晓明大体之外,还应该做到忠于君事,明察秋毫,为百姓排忧解难;当然,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聪明机敏,明哲保身。作为一代理学大师,曾国藩继承了儒家“爱”、“仁”的思想,对百姓疾苦非常关心。他说道:“设官为民,官不为民,余所痛恨。”他了解民瘼、体恤民情,为此不惜犯颜直谏,多次上书反映民情。例如咸丰初年,曾目藩的《应诏陈言书》、《议汰兵疏》、《备陈民间疾苦疏》等就是针对民间疾苦而作的。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曾国藩为了自己所尽忠的封建王朝,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双手沾满了鲜血,但是他另一方面又能够体恤民情,希望采取措施解救处于困境中的老百姓。因此,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和咸丰元年(1851),曾国藩曾先后两次提出设立“义田”和“社仓”,来救济贫苦乡民,并率先在家乡捐银救济贫民。

虽然曾国藩努力提倡为官者要尽忠为国,治理地方时应该明察秋毫,他本人在湖南也曾以整顿吏治、惩杀贪官污吏而令人胆战心惊。但是,在前途莫测的封建官场上,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将来会是什么样的,因此曾国藩在提倡尽忠的同时,又时不时地做着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的打算。他说:

大抵处事应该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字有两重含义,一是高明,二是精明。同处在一个地方,但是登上高山的人只能看到遥远的地方,而登上城楼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空旷的地方,这就是“高明”;对于同一件东西,凭主观臆测的人,不如用工具测量的人准确,眼力好的人也不如用尺子量的精确,这就是“精明”。大凡高明之人,应该收敛锐气,降抑心志,使自己达到平实的心态,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对于每件事情都能够精益求精,对其轻重长短能够做到一丝不差,那么就可以达到稳重踏实的境界,进而达到平和的境界。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因而时时提醒自己要注意官场险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卷进政治斗争的漩涡。这一点从曾国藩下面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来。

当湘军主力正攻打天京外围的时候,对许多人来说,这正是曾国藩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但是这让曾国藩反而惴惴不安,思考着自己应该寻找退路了。因此在同治元年(1862)秋冬之际,湘军在攻打雨花台时,曾国藩就想上书辞去两江总督及钦差大臣职,只是由于曾国荃的反对而作罢,但是他仍决定在两者中辞去一职,以示自己不敢贪恋权位。当天京攻破,有人“劝进”时,曾国藩断然决定裁撤湘军5万人。

这种种迹象表明,曾国藩是一个深知官场权术之人,知道在什么时候放权,以求保全身家性命。这正如他所说的:“宦途险恶,在宫一日,即一日在风波之中,能妥贴登岸者,实不易矣。”

其实,像曾国藩这样明哲保身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乏其人,而这也正是环境的强制迫使他们不得不采取的措施。如隋朝初年的梁睿就是这样一位得以享受天年的大臣。

梁睿是北周名臣,曾率军平定西川的王谦之乱,使西川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一时声望如日中天。这时北周的政权已经由隋国公杨坚控制,北周已名存实亡。由于梁睿功高勋著,杨坚对他十分忌惮,但粱睿却一无所知。这时,朝廷大臣薛道衡从军到蜀,暗中告诉梁睿应带头劝进杨坚登基称帝。梁睿这才恍然大悟,照计行事,果然使杨坚解除了对他的嫌疑。隋朝建立后,梁睿深受杨坚宠遇。但是粱睿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对于杨坚的宠遇深感不安,于是屡次上书要求回京。与此同时,梁睿又故意在西川收受贿赂,以表示自己胸无大志,不足以成大业,让杨坚不再猜忌自己。后来,梁睿终于被杨坚批准回京,还得到了奖赏。

回到京城后,粱睿一直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这时,有人上书揭发梁睿在西川收受贿赂的事,认为朝廷对粱睿行赏不合理。粱睿知道此事后,上表自责,请大理寺按律处置自己。梁睿的举动引起了隋高祖杨坚的注意,杨坚理解了梁睿的苦衷,不仅没有处置粱睿,相反还厚加抚慰,不再追究。就是靠着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梁睿才得以保住性命。相反,那些不知道如何保身的北周降臣,后来大多数都被杨坚以各种借口杀了头。

君子贵于自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