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诸玉在傍全文阅读 > 第137部分(第2页)

第137部分(第2页)

郦县境内,因已是分散了以往近两成多的农户,往各个荒山上以林地为生,再不复往昔耕田不足之苦。但邻县邵杨却是历来以渔之所获,不断补足农耕不足之伤。

此刻再瞧见,就连偷师郦县的鹤鸣都能因而收益些许,不免更是忧心忡忡。有苦于无山可用,不禁急煞衙内的两位大人。

眼看着已入冬,只待年节一过便要准备春耕之事,也就随之更觉紧迫之感。此时正值,前年最后三日之际,邵主簿昨晚也是一夜不曾安睡,今晨才听得鸡叫两遍,就已是起身安坐书房中。

反复思量,还是想将心中之言,告诉主官定夺才好。毕竟知县大人若是有望晋升一步,与自己也是有利无害之事。若是一但不成,也不会太失颜面才对。

好容易坐到时辰,便再无半点犹豫寻了知县大人,直言相告心中思量多日之想。而那边的杨知县也是被其吐露之言很是认同,刚才听得所提,已是朗声笑道:“好法子,亏得邵主簿如此提醒一句,若是等开春再前往,即便得了好提点,恐怕也会贻误了时机。”

二话不说,便已是唤了人来准备车马,即刻上路。那杨知县如今只想着,何以将今年考绩上的佳评,继续保持下去才是头等大事。一切都到了郦县衙门,再想不迟。

而另一方,郦县衙门中的三位主辅官员,听得来人相告时,俱是一愣,相视两眼皆是摇头不知何故。直到将两位亲自,迎进院子往屋内坐定下来,才由对面杨知县口中获悉原委。

不觉轻笑着摇头应道:“杨大人缪赞了。这等林地改善之举,也绝非是我郦县一家独有的。那远处尚且不提,就是与你我两县相邻的鹤鸣,便是另一实例。”

“唉,皇甫大人何必如此妄自菲薄。想来那鹤鸣学郦县势要改善林地,也只求能将其境内多余的农户安置稳妥罢了。我等为一方父母官者,又有几人不想民心安定,府库充实的。”

又听得一旁的邵主簿,忙不迭接了一句便直言道:“其实若非我邵杨境内,原就已水泽河道分布密集,又不得几处山林可舀来一试之用,自问那鹤鸣的偷师之法,或许也是可行一二的。”

说着更是苦笑一声:“三位大人,想必也是为了县内百姓安居乐业花费了不小心血。那等林地改善之法,我们邵杨虽是无用武之地,但却是启发颇多。此番下官力劝我县杨大人前来,也是为了邵杨百姓们的生计而想,却是下官的厚颜了。”

“唉!邵主簿哪里话来,这为民奔忙哪里有此厚颜一说。倒是不妨实话告知二位,本县上任之初,所提那农户山上培植林木一事,也是受了旁人指点的,确不是本县自己学识所设之事。”

转而又婉转提议道:“此刻就要给出中肯提议,却是颇有难处。但两位若是能给些时日,待本县修书一封与那位,或许便能有解决之法可寻,就不知杨知县可是能等上一等?”

“能,求之不得,只要能帮着寻出解决之道,就是再多等上半载一年,又有何不能!”

在祥云楼中宴请一番,才好不容易送走了两位匆匆而来,又满意而归之人,这旁县衙的三位官员,又是好笑,又是颇为无奈的连连摇着头,慢步转回县衙方向。

“这算是哪门子事哟!”坐定下来,张主簿已是不止一次轻笑道。

而另一旁的牛县丞也不免,苦笑着摇头道:“想来咱们郦县的山林改善一事,已是尽人皆知其效了。也是,就连个隔壁偷偷学得了皮毛而已的鹤鸣,尚且能养活不少农户。更何况是咱们那几座山上,如今已能算得是衣食无忧的林户们?”

“看来这消息,还是不胫而走多时了。只怕学去皮毛的所在还远不止鹤鸣一地才是。”又是不禁低笑一声:“但如今邵杨的请托又是所谓何来,难不成他偌大一个县城中,却是寻不出几个专懂农事之人?或者又比那鹤鸣更高一层,索性想将我林地套种药草、山珍之实,探听清楚不成?”

叫张主簿这连篇思量脱口而出,对面的牛县城却是摆手应了一句道:“此点可能到不是全无,但基于他邵杨的现况,即便获悉其中要害也无山可用,倒是不足为惧。只是那两位能亲自走这一趟,倒是难得的很,与以往很是不同啊!”

“想来也是为了来年的考绩作想,莫不是今年被我们知县大人劝说成功,三方合建了那码头,又哪里能有如此佳评?看来却已认定我们知县大人,必是有高人从旁提点一二的,所以才这般厚颜?

第二百四十四章各有利弊上已经更新并由网友上传至北京爱书、本书的文字、图片、评论等,都是由诸玉在傍的网

☆、第二百四十五章各有利弊下

这旁的牛县丞听得此言,也不由颔首附和道:“看来还是我们郦县如今,确实与三年前大有不同咯!哪里会想到,还能如眼下之般引得他方来求。每每被排在那两县之后,少说也已有十数载之久,如今才算是彻底摆脱了往日的颓势咯。”

转而又不禁喃喃道:“想来那邵杨也有其优势,却不是别处与之媲美的,却为何还要另寻他法?”

“牛大人所言有理,按说那邵杨虽是满布水泽河道,但也正因如此,才能将个水运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如今看来就是这蓟阳全境内,也未必再有另一处比得过那邵杨去。”张主簿也是肯定一句道。

与此同时,内衙中夫妻二人也说起,今日邵杨两位主辅官员特意来访之事。听完相公所言,玥娘也不禁有些吃惊道:“那邵杨已有水运之便,想来因此所获也是匪浅。却为何又想着要另寻旁的法子,更添一层,难不成也是有心再更进一步?”

这旁的皇甫靖却是摇头,缓缓言道:“以那位杨知县的考绩而言,更进一步倒不是太难,只不过其出身上有所欠缺。若是不曾猜错,想必是为了能在下任之时,调离这等偏僻的所在,也好去往田地丰沃之地位官才是。”

“说来还是想避开这等贫瘠之地,去往鱼米之乡任职,才会想尽一切办法得偿所愿。这事还得将,那个专懂山珍培植的老农前来,问上一问才是。”

听得妻子此一说,皇甫靖倒是不免奇道:“怎么要问这人?”

却见娘子笑了笑道:“历来水泽最丰之地。并非北地境内,而是南方诸地各处。若问此处最是熟识南方农事之人,就非这人莫属了,即便是常年在山中采药、培植山珍的农人。也定是我等门外之人。所知更多才是。”

“有理,再待我修书一封给堂叔父,问问那连贯全国南北的大运河,可曾有邵杨之名在列。若是本就有此一项,那想必即便无有旁的法子。也已能借助于此更进一步了。”

就在此刻。听得相公提及堂叔父之名,不禁想起了当初合购荒滩之时,曾有想过要在稻田中再添些鱼苗共生。而那邵杨的水泽原就是满布一说,这比稻田共养来。却是不知能高出多少产量。

想到这层,已是出声追问一句道:“既然邵杨原就有众多水泽所在,为何不加以利用,垒坝圈成水塘专司养殖养鱼?”

“圈塘养鱼。”已是停下脚步。回身复述一句,才又缓步过来重新坐定:“娘子提议可是在稻田中,就如同我们家山庄那般稻、鸭共生之法?”

“哦,对了,当初咱们合力置办下那处荒滩之时,就曾有商量过几种互利的共生之法,其中就有这鱼米共养的法子。”

见相公已记起了那时的情形,玥娘更是接着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