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学校有很多琐事。主要是不太相信。
如今赵桓平安归来,他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自己这么多儿子,现在能承欢膝下的不多。
说起来靖康之变自己也有责任,赵桓北狩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搞出来的烂摊子牵连的。
“好,好,好,回来就好,气色比咱们爷两随金人西迁时候好多了,穿上龙袍,跟昔日的阶下囚徒判若两人!”
“父皇可好?”
“我也好,临安那个地方不错,靠着西湖,又挨着海边,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正在说话的赵佶,忽然看见赵桓和朱琏身后,李敬,关胜他们走上城墙。
赶紧跟李敬打了个招呼。
“靖王千里迎君主,功德圆满,大宋有你是赵家世代积累的福气。”
什么情况。
李敬一脸懵逼的看着赵佶,这老家伙吃错药了?
文武百官都在赵桓朱琏身后,偏偏只跟自己打招呼?
你要干什么?
“太太上皇过誉了,营救我靖康皇帝仗是康忠勐三军打的,和约是辽阳王签订的,卑将只是动了动嘴!”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靖王这个嘴动的好,桓儿回来可以赏亲王!”
这次别说李敬有些懵逼。
赵桓也很懵。
自己这个不靠谱的爹建议招李敬为帝婿的事情,还是让李清照转告的。
自己刚回来,就迫不及待的当着众人这么说。
岂不是不赏也要赏?
“孩儿明白!”
赵佶叹了一口气。
“国难思良将,李敬要是早生几年,朕要是有李敬这样的虎将辅左,汴梁城这么多亲王府,郡王府不会改建了!”
看着赵佶这个话,李敬都怀疑他在捧杀自己。
宗泽,关胜,张叔夜等人可不是靖康之难冒出来的。
明明是你自己不会用人。
我就是早生十年二十年都没戏。
身后的其他朝臣可没有这么想。
汴梁城昔日的君王,勤王,公主府那么多,如今很多房子还在,主人却永远回不来了。
赵佶伤感,也是情理之中。
只不过他们想的跟赵佶想的都不一样。
自家儿子,赵佶比谁都了解。
赵桓立赵柔嘉为帝,就是为了自己回来执政方便的。
只不过赵桓自己都没想到,宋军能这么快打到西域去,把握住了金人不敢对宋开战又急于向西征伐的时间节点。
“琏儿这个太学办的好,课程都是实实在在教人做官,李易安出任山长是暂时过度,昔日在汴梁时候,朕也做过太学的山长,如今桓儿回来,你也可以试试?”
说这话的赵佶,远远的看着昔日太学的方向,哪里如今已经改建成了开封府的中学,赵桓狐疑的回看了陈过庭一眼,陈过庭连忙摆手,示意自己从来没有跟赵佶商量。
谁知道这小动作,一下子被赵佶转头看见了。
陈过庭和赵桓都有些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