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宋朝到底有多乱 > 第102章 洗牌换人(第2页)

第102章 洗牌换人(第2页)

据统计,唐朝历时289年,通过制科考试的有近1600人,而宋朝319年历时,却只有40人通过制科。北宋共9位皇帝,一共只举行了24次制科考试,而唐朝今唐玄宗一朝,就举行了23次考试。

再来说常科,常客就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理解的科举考试。考试科目主要分为进士、诸科、武举。其中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主要考经学、实务策和诗词赋等。

而诸科是指进士科以外的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法等其他科目的总称。比如唐朝时期就有明经(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俊士(考试对经典书籍做填空题)、明法(考试法令知识)、明算(考试数学)、明书(考试书法)科等。

武举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就是专门为想成为武将的人举办的考试,周星驰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主角参加的就是武举考试。

武举考试的科目随着历史发展一直在变化,但大体上不出下列三类:

即基础理论(兵书兵法等)、基础体能(跑步游泳跳高举重)和基础技能(射箭挥刀、舞枪弄棒等),这些也是直到今天职业军人的共同训练科目。

需要特别说明的有两点:

第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秀才”,其实一开始也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门科目名称,即秀才科,主要是靠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由于这项科目知识技能跨度大,评判标准尺度难度高、不确定性大,所以设立以来报名的人就很少,后来在唐朝时期就废除了。

第二是宋朝后来到王安石时期,进行变法改革,将科举考试的诸科废除,只保留了进士一科,考试内容上也废除了诗赋,改为经义,其目的是统一思想、学术。

这种模式虽然短期之内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长久下去也将科举的考试内容和取材目的狭隘僵化了,这也成为了后来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的一个形成源头。

以上介绍了常科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再来说考试步骤。

唐朝时期,主要分为两步,即解试和省试。

解试主要由地方各州郡组织,于当年秋天开考。然后中央组织各地通过解试的人员到京城参加省试,由于冬天要进行考试准备和人员报到集中,因此省试一般于第二年的春天进行,故也得名“春闱”、“春试”。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进一步增强中央权利、一改五代时期军阀任命身边各级侍从和军官出任地方官员的现状,故而非常重视科举选才,意图达到以文人为官的目的。

并且在唐朝解试、省试两步骤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殿试环节,即对在京城通过省试的考生,再进行集中考试,并以皇帝作为主考官。

这一步一方面有助于皇帝遴选有用之才,更为关键的是皇帝通过殿试这一环节,将科举考试的最终通过裁定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凡是上榜考生皆为天子门生,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管人才、皇帝管干部的根本原则。

除了这些,赵匡胤还围绕防范科场舞弊进行了一些列的制度设计。并且在选拔通过时,延续了他一贯的宽容原则,赵匡胤曾开创了一项只在宋朝存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制度—“特奏名”:

即对那些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的人,经过上奏许可,赐予“特奏名”。

此举可看做是一个安慰奖,被赐予“特奏名”者,只有很少数的人才能被选拔为低级别官员,且今后也会被局限在这个阶层难以上升。

其他的大部分“特奏名”只能被授予一个虚衔或者是享受下次科举考试解试免考、直接参加省试的优待而已。

尽管赵匡胤在位时期只搞过一次“特奏名”,并且明令此举今后当禁止。但这个制度随后便被宋朝各代皇帝陆续继承并定为常例。

整个宋朝,“特奏名”群体数量颇为壮观,据统计约有5万人,而相比之下根正苗红、口碑过硬的正奏名群体总计数量也不过6万人而已。

虽然无法成为官场的主流影响,但“特奏名”群体却在国家的基层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很多人中了“特奏名”后,便成为家乡附近享有一定威望的乡贤,也算是实现了一定的进阶。

总而言之,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高度重视并恢复改进了科举制度,体现出了较强的以文人治国的选人用人理念和倾向,这对刚刚结束五代乱世的宋朝来说,是有着非常的进步意义。

下面我们终于可以介绍赵光义时期的科举情况了。

赵光义对科举制度的改革,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大扩招,对比来看:

赵匡胤在位16年,共举办了15次科举,一共选取进士的总人数也不过188人,平均每年不到人,这一标准基本等同于五代时期。

但到了赵光义时期,他对此现状是极为不满意的。

赵光义刚继位后不久,就公开对朝中大臣说道:

“肤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因此在977年春,赵光义亲自部署了他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能有幸参加这次考试的学子们可谓中了大彩票。

这一年在赵光义的刻意安排下,共选拔进士109人,单1年的数量就超过了太祖朝16年进士总数的一半。

除此之外,赵光义还在诸科考试中选拔人才207人,赐予进士及第,同时打破了赵匡胤定下的不得再授予“特奏名”的规矩,赐“特奏名”者184人。

这一年宋朝全国只有5300余人参加考试,获得进士的就有300余人,还有将近200人得到了“特奏名”,这样的规模远超先例和所有人的预期。

这还不算完,赵光义除了扩大招生规模之外,还一并进行了以下改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