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少数迂腐之辈,认为这样写的小品文难登大雅之堂。
但真正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揣摩和学习了。
加上王朝周期论和天时人口论,这两论之后,贾芸的地位已经无可动摇。
哪怕此后几十年贾芸只写话本小说和小品散文,此后再无这样精彩的政论文章,他也是会在大周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了。
加上为人仁厚大方,两个年轻的举人为之倾倒归心,也实属正常。
类似的场景,在京城各个酒楼,会馆,甚至寺庙中都在发生着。
如果不是年节将至,书局日报的销量又会迎来一个猛增。
就算如此,很多在年前把事情处理完毕,打算赶回家过年的附近州府的商人也是四处设法,要带一些报纸返回各自的家中。
他们深知,年后这一段时间,天时人口论还会继续发酵。
这一期的报纸会是绝对的供不应求。
“洛阳纸贵”这个成语以前只出现在书本上,这一次却是实实在在的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
整个京城,到处都是收报纸的人。
原本五文钱一份的书局日报,这一次的特别刊已经涨了十倍上去,最低得五十文才会有人出手。
这还是一般家境的小门小户,眼光浅。
换了正经官绅人家,别说五十文,五百文都不会有人卖。
人家也不缺这几百文钱。
这份报纸注定会留名青史,谁家眼窝子这么浅,几十文钱就能把这报纸给卖了?
就算影响力发酵,有人盗印这份报纸,到底也不能和这原版的相比。
这股子风潮之大,甚至影响到了很多普通人。
普通百姓,大户人家的奴仆,禁军将士,官吏,士绅,僧道,甚至是妇人,都是在议论这篇奇文。
哪怕连苦力也知道,贾记书局的东主写了篇文章,细述王朝兴衰之事,天子和诸王,勋贵,百官都读了,贾东主也因此得了天大好处,已经成了正经官员。
这种事,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奇谈,贾芸也因此在身上更多了不少传奇性和神秘色彩。
对身处舆论中心的贾芸来说,他本人反而是要平淡的多。
无非如此,也就如此了。
一篇文章能奠定自已文豪地位,还有换了诺大好处。
但对自已要打造的帝国和未来的前景,只能算是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想要继续向上,直至完成目标,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